中印地緣.經貿競爭 汪浩精闢分析

綜合報導  / 中國

中印兩國的邊境衝突難以化解,兩國的地緣政治關係也是互相競爭,都是人口眾多的大國,也在搶當世界工廠的龍頭,此外印度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國則是最大的專制國家,在價值觀上有明顯的差異,兩國還在哪些地方互別苗頭,來看國際政經專家汪浩的分析。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汪浩,今天我們來談一下中國和印度,大國競爭的歷史和現狀,印度和中國當然兩個國家,都是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現在印度大概有十三億五千萬人口,中國有不到十四億的人口相距不遠,根據一般世界上的估計,大概五年之內印度的總人口會超過中國,現在印度的GDP大概是三兆美金,中國是14兆美金,中國世界排第二印度排第六,目前的情況是這個印度跟中國,因為邊境的衝突關係不斷惡化,兩國在地緣政治方面逐漸處於一種競爭狀態。

實際上從歷史上來看,印度跟中國在1950年代初是相當友好的,印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家,那麼1950年代初,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跟周恩來,跟毛澤東都非常的關係友好,曾經他們一起發動很多反對美國的,所謂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那麼到了1959年的時候,因為中共撕毀了對於西藏一國兩制的承諾,在西藏執行社會主義改造,迫使達賴喇嘛出逃印度,從此以後中國和印度的關係急轉直下,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

當時印度又是同時跟蘇聯和美國,兩個國家發展關係,而中國同時跟蘇聯美國兩個關係都不好,那麼這種狀況到了1962年,矛盾的尖銳化發生了第一次中印戰爭,那中國在中印邊界的東段,也就是傳統上的,麥克馬洪線的以北公路道以南,打敗了當地的印度軍隊,印度軍隊造成了幾千人的死傷和被俘,那麼這一次印度是慘敗,不過中國毛澤東很快在幾個星期以後,把他的解放軍都撤回原來有爭議的地區,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所以雖然說毛澤東贏了面子,但實際上並沒有占土地,那麼從此以後中印關係,一直是處於相對緊張的狀態。

過去二十年,由於中國進入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之中,一開始也不斷地改善跟鄰邦國家的關係,也逐漸在改善跟印度的關係,但是雙方一直沒有對兩國之間,3400平方公里的邊境做明確的劃分,一直是不斷地有邊境糾紛,那中印兩國的關係,實際上是有一個地緣政治的競爭關係,因為兩國都是人口眾多的大國,兩國都在爭奪做為世界工廠的製造基地,那麼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推行所謂印太戰略,不斷希望世界美國工廠遷出中國,鼓勵他們搬到印度和其他國家來建生產線,這樣一種印度跟中國搶奪外資投資的關係,越來越明顯。

另一方面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有政黨輪替和固定的民主選舉,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專制國家,所以他們兩國也確實是有價值觀的矛盾,那麼第三個方面,當然是一個地緣政治國際影響力的矛盾,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印度也一直希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又在中南亞地區,在這個阿拉伯半島地區在北非地區,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同時印度在世界產業鏈裡面,特別強的是軟件設計和服務業的,世界服務業的後勤中心的這樣一個概念的服務。

那麼印度又是一個英語國家,它有很多的年輕人是高科技人才,都是講英語的在世界上有很強的競爭力,這一些都跟中國的經濟產生了一些衝突,他們是有一個互相競爭的關係的,長遠來說這兩個大國能不能長久的和平共處,並且經濟上產生一種互補,現在看來趨勢是越來越矛盾多於互補。

那另外一方面最近當然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橫溢,這個印度損失非常嚴重,到目前為止印度已經有三十多萬人確診,有一萬兩千多人死亡,這個在印度國內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對於中國的,一種反感心理,那麼再加上邊境的衝突的話,使得印度國內出現了很強大的,反對中國的民意,他們都要求不光是要抵制中國貨,要焚燒這個習近平的畫像,並且呢還在國際的媒體中,特別是社交媒體中,強烈支持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比方說要增強印度跟台灣的往來支持台灣,這一方面的這個印度國內的民意也越來越明顯,可見這個中國和印度的衝突,不光是地緣政治的也是價值觀的,也是一個傳統歷史的衝突,在此方面交織在一起,形式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