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精靈(二)

陳月卿 劉英欽 林勳裕 報導

  上週浴火重生的精靈播出之後,引起了許多觀眾的關切,有很多的朋友問起,究竟除了外傷的治療之外,還應該包括哪些治療,才算是對燒燙傷的完整治療,過去大家都以為,對燒燙傷來說,外傷的治療與外表的重建是最重要的,卻忽略了內心的復建和社會的接納,對他們來說可能更重要。

  什麼時候才能讓傷痛好起來,這是每一個被火燒傷的小孩心裡最急切的答案,但是對為人父母者來說,更焦心的是如何去撫平小孩心靈上的疤痕,以現代的醫療技術而言,即使是百分之八九十的燒燙傷,都可以搶救回來,但是永遠烙印的疤痕,和心理的創傷卻很難復原,所以如何讓小小的心靈,去承受那個自己已經不認識的肢體和面貌,這是燒燙傷醫院另一項重大的醫療工程,而這也是目前國內燒燙傷醫療最欠缺的一環。

  

  這是一棟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物,裡面堆滿了建材和雜物,看起來一片凌亂,但是從一些已經完工的部分,隱約可以看出活潑的裝飾,和清新淡雅的設計風格,可以想像它完工以後必然是一棟活潑亮麗,清新宜人的建築物,這是一家百貨公司還是一所幼稚園呢?都不是,這裡是美國辛辛那提市,一所新建的兒童燒燙傷醫院,裡面規劃了三十間病房、六間家庭房,讓已經接近痊癒的病童,可以跟他們的家人住在一起,試著過出院以後的生活,另外還有遊戲間、心理診療室和教室等等,而最令我們驚訝的是這一所只有三十床的醫院,不包括土地就投資了十一億新台幣,平均每一張床的投資,高達三千三百萬元,這種令人難以想像的投資方式,包涵了一個完整療程的設計在裡面,這是這一次考察團在觀念上最受衝擊的地方,也正是目前國內燒燙傷醫療最欠缺的地方。

  這個百分之五十七燒傷的小男孩,已經在SHRINERS醫院裡治療了六個星期,復原情況良好,今天正準備出院,在六個星期裡,媽媽經常陪伴在小孩身邊,幫忙換藥、包紮,從旁協助安撫小孩的情緒。讓父母親參與療程的好處很多,一般所擔心的會增加細菌感染的問題,其實並不存在,所以醫院開始把這個做法列入正常的療程裡,為了方便父母親照料孩子,甚至在病房裡設置一個床位給大人使用,父母親在病房裡不但分擔醫生和護士的工作,也是最好的心理醫師。

  這些燒傷的小孩已經失去太多,為了儘量維護孩子童年的權利,醫院想儘辦法彌補這些孩子心理上的缺憾。所以老師上課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和家長,溝通的問題從課業內容、醫療常識到心理輔導都有,這麼廣泛的課題必須匯集到一個由心理學家、社工人員和老師所組成的諮詢小組來分工處理,負責統籌這個小組的是心理學家派翠西亞小姐。

  全程治療就像一雙溫暖的臂膀,從醫院的病房延伸到學校和社區,把燒燙傷兒童保護地無微不至,在國內,我們還得努力尋找這一雙溫馨慈濟的臂膀,以對社會工作投入最多的馬偕醫院為例,不論在分工上、觀念上和客觀條件的支援上,都有很大的欠缺。

  在SHRIERS的兒童燙傷醫院裡,心理治療幾乎跟病理治療同步進行,比如讓母親進入臨床病房照顧小孩,心理治療的意義遠大於生理治療,而復健時期所做的分工細密的心理治療,以及出院以後,為孩子所做的人際關係的鋪路工作,更是社會工作的無限延伸,這種精細的專業分工,令考察團人員無比羨慕,但是大夥兒心裡也明白,要達到這種全程醫療的水準,關鍵還不在技術和觀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條件,要多少錢才能鋪成這麼人性化的醫療體系,三十床十一億的奇蹟,有可能在國內實現嗎?在美國光SHRINERS一個民間社團,就能夠支持個精緻完美的全程醫療體系,台灣號稱經濟奇蹟,有錢的企業家彼彼皆是,只要集中力量,一個以愛心構築起來的全程醫療中心,相信很快就可以實現。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