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理想國」

張世輔 杜廣奎 報導

  近來,社區文化和社區營造成為熱門的話題,本單元報導社區更新的成功案例,位於台中縣大肚山龍井鄉,有一座「理想國」社區,在居民共同努力和經營之下,短短六年之間,由原本破舊、荒涼的社區,逐漸轉化成為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新社區,而這個社區也成功融合了新舊居民的差異與隔閡,

  張永村,一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藝術家,兩年前將台北的工作室遷來理想國社區,從事創作,在這裡,張永村不但思索藝術創作,更企圖將藝術呈現在社區的文化活動中,今天張永村聚集了社區裡,幾位與兒童相關的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一起為四月份的婦幼節籌劃活動。

  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不過卻匯聚在這裡,一起為社區活動努力。去年,張永村在社區的中心科比易廣場,舉辦一場村之祭禮的藝術盛宴,不僅社區居民踴躍參加,還吸引了許多藝術家,遠從北部和南部趕來赴宴,最後居民玩在一起,氣氛達到頂點。

  郎亞玲,任教於東海大學,是大肚山劇場協會的會長,和張永村一樣,她也對這個社區充滿理想,希望透過推動社區劇場,活化社區生命。在社區居民和店家的出錢出力下,郎亞玲的劇團固定在社區表演,回饋居民,她並且肩負教育和傳承社區劇場薪火的使命,每個月郎亞玲都會在社區托兒所,指導幼教老師戲劇表演。

  短短的六年,社區內的藝術街坊像一個大磁場,不斷吸引藝術工作者和經營者駐足,琳瑯滿目的藝術商品和文化活動,帶動了社區的繁榮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藝術街坊成為社區「造街運動」的成功典範。

  吳明娥和張太太都是早期搬來的原住戶,對社區的更新體悟最深,早在民國七十六年,這裡雖然蓋了近兩千戶的社區,不過空屋率卻高達七成,斑駁的牆面,蔓生的雜草和飛揚的垃圾,被當時東海大學的學生形容成鬼域,再加上治安不良,使得這裡的房價連三幢一百萬都不容易脫手。直到民國七十七年,一群畢業於東海大學的工作者,決定接手更新舊社區,這裡才脫胎換骨,點燃社區更新火苗的人是白錫旼,白錫旼運用圍棋的包圍策略,以生活機能健全的新社區為色母,染灰、漂白原本破舊的社區,一圓他理想國的夢。

  從無到有,社區總體營造是必須兼顧軟體和硬體,在白錫旼的計畫中,興建完成的內聚式新社區,由於居民背景和理念相近,較易獲致社區共識,航空博士出身的杲中興,就在他所居住的山外山社區,推動美化環境運動,以增進居民的交流。學都市設計出身的謝弘俊,則透過民俗信仰活動,在所處的風采風社區,促進住戶感情交流。

  當新社區彼此培養共識之際,扮演白棋的新社區也開始發揮活化功能,促進舊社區的更新,而為了降低對舊社區的壓力,風格獨特的藝術街坊和活動頻繁的科比易廣場,成了連接新舊社區的主要橋樑,此時不斷湧入的人潮,帶動了舊社區的商機,接著各種社區社團成立和運作,以及托兒所的引進,使得居民交流更為廣泛。因此,當社區面臨共同利益受損時,長期經營的凝聚力,往往能發揮功能。陶藝創作者蘇玉珍,就曾發動居民掃街和拆除社區廣告看板,居民迴響熱烈,日前她甚至發動社區的居民,一起對抗違法興建的納骨塔。

  理想國社區更新已完成六年,重新粉刷的牆面和乾淨的街道,說明了白錫旼圍棋策略奏效,新社區和舊社區的界線已日漸模糊。從理想國的社區試驗中發現,社區中的人,才是社區總體營造是否成功的關鍵,只有居民積極關心和主動參與,才能創造共同利益,而找出適合社區的產業,吸引專業人才生根,更是社區活化和更新的泉源,藝術街坊可為例證。

  在國內,「社區營造」已經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行動,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從自己的社區做起,社區理想國將不再是夢想。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