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4 23:40

褪色歲月 山仔后傳奇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台北陽明山有個地方,住過民歌手楊祖珺、住過電視明星和立法委員高金素梅、還住過劇場導演賴聲川,甚至省主席林洋港、還有前總統李登輝都曾經在這個小社區住過,這個小社區叫作山仔后,它曾經是美軍的眷區也是台灣人不容自由進出的特區,美軍撤走後山仔后歸於平靜,最近更面臨拆除即將永遠消失。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美軍聚居的山仔后,一起回憶那個褪色的歲月。

  陽明山的山仔后社區,在30多年前的冷戰時期,曾經住了許多支援越戰的美軍官眷,加上邦交國外交官家族、文化大學附近的這塊寬敞台地,幾乎成了台北最熱鬧的租界,隨後搬進、搬出的外籍家庭,透過當時風靡的美國文化,把整個社區妝點成政治氣氛低迷的台北地區,唯一掙脫反共教條,克制壓抑的樂土,但是隨著鐵幕逐漸遭到外交突破,台灣又被上海公報徹底棄置,等到大蘋果前腳剛剛踏出台灣,山仔后馬上就少了熱門音樂與啤酒,加上歲月無情的漠視與淡忘。

  山仔后社區的夜晚,逐漸歸於平靜,現在成了另一批志工透過聲嘶力竭的吆喝,希望還能繼續保有的一段歷史記憶。其實山仔后最早的記憶,不但沒有時髦的搖滾樂,反而非常純樸鄉土,早年先民從士林來往此地,因為還沒有日治時期開闢的上、下草山的環山道路,所以都要徒步跋涉、翻山越嶺,不但非常吃力而且危機四伏,因此草山後方的山仔后無法吸引農民登山屯墾,直到草山經過大規模的植生綠化,成為台北日本住民的後花園,山仔后才逐漸成為苗圃菜園開始栽種菜蔬或者培育樹苗,供應附近農家的生活需求。

  1945年日本戰敗離開台灣之後,草山因為蔣介石遷居進住,開始有了革命性的大轉變,先是呼應明代大儒王陽明,改名前所未聞的陽明山,接著又設了一處,各個單位都管不著的直屬總統府的陽明山管理局,山仔后從此成了草山官邸附近非常敏感的管制區,天子腳下這塊綠蔭淨土跟著受到不成文的禁建約束,所以一直保持昔日的農地、農舍。等到1950年6月25號韓戰爆發,多次宣布不介入國共內戰的美國,為了避免共黨勢力擴張,同時派遣大批軍事人員,進駐台灣各大城市與基地,首都台北附近的中山北路跟著湧現各色藍眼、大鼻子,因為美軍顧問團的編制迅速擴充,隔年1951年,美軍顧問團的規劃小組就跟國府官員搭乘直升機在台北近郊進行空中鳥瞰,尋找適合興建美軍宿舍的場地,山仔后草木扶疏、平坦寬闊,馬上成為最佳標的。

  在陽明山管理局的全力配合下,台灣銀行出面徵收土地,並且委託沈祖海建築師規劃起造美式社區花園洋房,從此駐台美軍跟文職人員可以在陽明山進進出出,山仔后跟天母的美國公民社區也就並稱台北最迷人的國際特區,這些特區的治安跟管理必須考慮國際慣例,還要注意國際觀感,專制時期的軍警制約,在這些特區毫無施展的餘地,這也造成山仔后跟天母形同毫無制約的開放租界,建構了日後獨特的山仔后文化記憶。

  山仔后之所以形同有治外法權,台灣法規無從置喙也是因為當初的農地徵收,用的都是美援資金,國府認定老美是堅定的盟友,所以山仔后就好像清真館一樣,外菜莫入,當時整個台地蓋了217戶宿舍,堪稱全台規模最大的美軍官舍,而且入住軍官的官階也是最高的,最早定案的興建方式,一概遵照美方提供的設計藍圖配合整體區塊規劃,台灣沒有任何更動設計的權力,所以美軍宿舍的樣貌完全取材當時美國本土的居住規格,以致1950年代的住宅群直接移植到了陽明山,建築學者也把這個社區稱作租界式的「殖民建築」。

  美軍當局對山仔后社區,一向強調非常本位的基礎考慮,為了確保眷區住民的安全與隱私,每個眷區出入口都設有崗哨由美國憲兵負責交通安管,禁止美軍以外的其他人員進入,同時擁有自主法權,不讓本地法律插手,但是門禁森嚴的山仔后美軍宿舍,還是先後發生一些震撼台灣社會的新聞事件,例如1957年的「劉自然事件」,幾乎引起全台大暴動,當時陽明山設有「革命實踐研究院」,職員劉自然因為被控偷窺軍眷出浴,遭到美軍上士雷諾開槍射殺,美軍軍事法庭認為證據不足,宣判雷諾無罪釋放,隨即立刻遣送離台返美,台灣媒體大幅報導,認為洋人仗勢欺負本地人,結果演變成匪諜從中挑撥,引發民眾大規模反美示威,算是山仔后歷史倒影下的一場鬧劇。

  中美建交後,美軍跟著陸續撤離台灣,山仔后社區也走下神壇,這個曾經寫過40年歷史的美軍眷區,現在透過社區義工的努力,正在努力爭取各方的關注,希望全區保留,讓那段美軍駐台的歷史畫面找到一點點記憶停格的趣味。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