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以後考駕照難度更高,因為要實際上路到馬路上考,預計三年後正式上路,今年10月14日開始推廣;如果自願參加,就退您兩千塊的報名費。不過您知道考駕照經過幾次重大變革嗎?今天的獨家檔案就帶您看看,台灣的第一份駕照誕生在民國35年,當年考駕照比現在還要難。
不論是反共抗俄的宣傳車,還是少數權貴才擁有的私家轎車,想要上路,都得先考到這本小冊子。這是民國35年台灣發出的第一份駕照,打開咖啡色皮封套,裡面貼著照片及手寫個人資料,不管是汽車、機車還是貨車,都用同一本;而且職業駕照還要登記受雇、解雇紀錄,嚴格追蹤管理。密密麻麻20頁,簡直就像是本護照。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會開車畢竟是少數,要拿到這本駕照,可得經過層層關卡。汽車考照就是用欄杆圍起來,就連小小綿羊機車也得測驗S型路考,壓到白線就下月請早。因為考照超嚴格,當時錄取率不到三成。一直到民國68年有了電動考驗場,大家熟悉的S型路考以及駕照筆試出現,才越來越接近現在。
而手寫駕照到了民國74年,監理所全面電腦化,終於有了改變。配合全國電腦連線,將所資料納入系統管理後,駕照愈變愈輕巧。申請人在監理所當場拍照、當場列印,這才變成薄薄一張方便攜帶。
除了駕照形式改變,車牌也有段有趣的歷史。不管是馳騁在公路上的金馬號,或來載貨的電動三輪車,從民國35年一直到56年,用的車牌全都是15開頭。後來經濟發展,車牌號碼不夠用,才改用數字跟顏色組合,來區分小客車輕型機車和重型機車;演變到現在,則是英文字加上號碼的組合。駕照和車牌的演進,就像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