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婷 蕭凱堯 報導 / 台北市
上個星期我們曾經為大家探討,讓許多家長頭痛的高等教育學費問題,以及傳統產業和製造業大缺工,黑手出頭天的就業市場,引起許多觀眾的迴響,這集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我們繼續要換個角度來看,在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高失業、或負債問題的大環境下,有必要一窩瘋地,去擠那道已經幾乎沒有門檻的大學寬門嗎?先給您一個數據,民國七十年代,高職生升學率不到3%,也就是說當時的100個高職生,至少有97個一畢業就投入職場,但是30年後的現在,高職生升學率已經飆升到80%以上。八成高職生畢業後選擇繼續念大學,讓許多傳統產業或製造業老闆大嘆,技職生的學歷升級,但技術卻很差,連基本的電壓都不會看,還有修車師傅大膽預言,十年後可能找不到會修車的好手。技術本位的技職生消失了,節目一開始,我們要帶您來探討這落差愈來愈大的產學斷層。
每天開的車子要是壞了,找這雙手。夏天吹的冷氣要是秀逗了,找這雙手。還有住的房子要翻新裝潢,找這雙手。只不過現在這些師傅的手再黑,也只能自己出手。專修高級車的陳師傅,這幾年都靠著自己的一雙手,學徒難找,就算來了,嫌辛苦嫌錢少,總是待不久。這雙手找不到人傳下去的,還有裝潢師傅楊先生。老師傅的雙手萬能,但現在年輕人的手能不能?看看工廠裡的狀況。
鐵工廠的老闆找不到人,沒辦法,老闆娘只好跳下來做,這一大塊徵人看板,到現在還跟著垃圾堆作伴。不只小工廠,大老闆的頭也很痛。營業額50億的臺灣前三大螺絲廠,要徵一百個,缺總是填不滿。高溫單調的工作環境,是早年讓台灣經濟起飛的主要動力。時間倒回民國50年代,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扮演吃重的角色,模具機械等零件大量外銷,帶動經濟,當時的技職學校就是製造業人才的搖籃,大老闆找人不成問題。
從數據來看,民國七十年代,高職學生升學比率不到3%,但30年間的變化是,高職生升學率像搭直升機,民國100年飆升到82%。的確,曾幾何時,大學不再是一道窄門。民國85年以前,沒有一所學校掛科技大學招牌,到民國101年,全台灣有53所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也從民國82年的3間學校,擴增到民國101年的24間。大學的門打通了,高職生當然拼命的往那兒跑。但卻跑出了學歷升級,技術弱化的問題。
擋不了家長學生都想要的一張大學文憑,要找回技職教育的根,中區職訓中心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希望開啟改革之路。戴著工作帽護目鏡,一身安全裝備,這群是來自台中高工二年級的學生,正接受精密機械的訓練,每個人埋頭苦幹的反覆練習。這個計畫下的學生,高一在學校念學科,高二就得進到職訓中心,住宿訓練,高三再到業界實習,等到高職一畢業,直升科大,並且繼續在企業上班。四年後大學畢業,和一般大學生一比,同樣22歲,累積工作年資就有五年,平均薪資30K起跳。也就是說,職校銜接大學,有文憑也有年資。
廠區的另一邊,這裡是CNC切削廠房,正在操作這台要價八百萬機器的,剛拿下全國技能競賽集體創作冠軍的洪晟祐,84年次、高職還沒畢業,已經有3、4間企業搶著要他,不但保送科技大學,七月份還要代表臺灣到德國參加國際比賽。三年前國中基測沒考好,晟祐選擇走技職這條路,雖然興趣是慢慢磨出來的,但現在不但磨出一雙巧手,還磨出自己的價值。他是晟祐的學長、徐志宏,同樣保送上台科大,也是為了七月份的國際技能競賽,回到職訓中心密集訓練。要做出機械中重要的小零件,無瑕疵的測量,是來自於幾萬次的練習,和使用傳統車床技術的精準度以及手感。每天練習超過12小時,儘管累,但才19歲的他,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路。
中台灣的冬陽,暖洋洋的灑進盈錫的廠房裡,22歲還在念大四的李文婷,很專注的忙著清點國內外客戶要的訂單,她是中區職訓中心、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下的學生,沙鹿高工畢業、接著念勤益科大,從高三到大四就一直在盈錫工作,有學歷有經歷,無縫接軌的培訓,正是企業最想要用的可用之材。公司從上到下,都是技職教育體系出身,但有感於大專院校不太重視實習和技術培養,和職訓中心合作找人才,讓公司省事不少。企業的用人經驗,點出台灣產學落差,在8分就可以上大學的教育體制下,如何回歸技職,我們到學校走一趟。
分離式冷氣機怎麼修,從管線的安裝,實地操作。中央空調系統的基本測試,該注意哪些細節,實地模擬。汽車零件如何拆裝,老師傅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技術能力明明學校都有教,企業界怎麼老是嫌學生不好用呢?眼前的教育體制就是如此,等不及教育單位、縮小職校和大學的技術落差,學生們倒有一番想法。手要動,腦袋也要跟著動,換個角度看,多學點理論,可以提高技術層級。
看看去年德國的紅點設計概念大獎,台科大學的學生、設計出漂浮式緊急通訊盒,打敗了3000多位對手,拿下最高榮譽紅點之星。我們的技職教育品質並不全然失衡,只不過攤開政府教育投資這本帳,技職體系分配到的經費資源還真少,普通大學生平均每人二十三萬,技專學生少了快一半,只有十三萬。而通過的典範科大計畫,給技職體系四年五十八億,比起頂尖大學計畫五年五百億,遠遠差了一大截。 回首這30年來的技職教育,當技職生逐漸變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又頻頻找不到工作,業界少了技術本位的技職生,缺工問題將牽動整體經濟。如何從升學壓力鍋中找回逐漸消失的技職生,回歸到良性循環,文憑專業又該如何和國家產業接軌,是台灣每一個人都要思考的未來方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