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3 23:00

快樂學習 原民科學教育

蘇瑋婷 蕭凱堯 報導  / 台北市

  為了縮短城鄉差距,國科會從98年起推動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把原住民文化以及數位科技,導入部落的數理教育範疇。像是學科學,就用排灣族的打陀螺來解釋力學;學數學,就把課本裡的數學題目,改成原住民最常接觸的食衣住行。另外為了提高原住民小朋友閱讀的興趣,「網路書店」的概念、也帶到教室裡,小朋友借書、還書,全要自己用電腦操作,就像在玩遊戲一樣。現在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國小學童,平均每個人每一年可以讀完188本書,這個數字比全國平均的30本,多出五倍。書看多了,閱讀理解能力和識字率也從全國排名後段班,進步到前50%,逐漸逼近平地市郊小學的程度。一場山上孩子正在努力學習科學的故事,帶您從海拔600公尺、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國小,開始看起。

  來到海拔600公尺,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國小,還沒有看到學生,就先聽到節奏輕快的鼓聲。只要有外地人造訪,熱情的表演就是他們的見面禮。吟唱著古老歌謠,更代表著滿心的歡迎。唱歌對他們來說不難,歌聲好,四肢更發達,小小的校區,全校只有32個學生,全都是排灣族,不管大的小的,男的女的,都愛踢球。早自習時間一到,很難想像平常的吵雜聲立刻不見了,來到教室一看才知道,每個學生正忙著挑自己想看的書。好比把學校的圖書館搬到教室裡,學生借書、還書,全要自己動手用電腦操作,書一到手之後,教室裡立刻靜悄悄。

  不只學生讀書,老師也跟著埋頭閱讀,這是高士國小全校師生,每天共有的30分鐘、安靜的閱讀時光,由老師陪著孩子們一起走進書香世界。看完書後,學生們把心得畫出來,還可以建立喜愛書單,推薦給其他同學。透過這樣的數位平台,教學不死板,學生變得好喜歡閱讀。現在高士國小的學生,平均每個人每一年可以讀完188本書,這數字比全國平均的30本,多出六倍。書看多了,閱讀理解能力和識字率也從全國排名的後段班,進步到前50%,逐漸逼近平地市郊小學的程度。

  對高士國小的學生來說,書中的黃金屋,也激發他們更有興趣參與部落的特有文化。小朋友和部落耆老在板栗樹上鑽洞打孔,這是為了要種入香菇菌種,最後還要塗上白蠟,封住洞口,這是部落裡原始的段木自然農法,七個月後板栗香菇就能長成。書上都有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活用。來到另一所深山裡的魯凱族小學、青葉國小,學生們正拿著碘液,對生活中常吃的麵包、小米、麵條,進行澱粉測試,這堂科學實驗課,學生們個個睜大眼睛,認真學。

  在部落談科學,對許多孩子來說陌生又疏離,要點燃他們的興趣,透過實驗吸取的經驗最直接。科學實驗不只建立孩子們對食物的健康知識,把均衡飲食的觀念帶回家,還能傳遞族語和部落文化。課程結束後,學生們換上魯凱族的傳統服裝,有十一年歷史的青葉國小兒童歌謠團,準備上台為我們獻唱,山中的天籟美聲即將登場。

  一字一句的傳唱著老祖先留下來的歌謠,原住民的文化中除了歌曲,現在透過實驗,也能夠從科學中,了解更多老祖先的智慧。數學是許多學生最怕的科目,但在屏東縣來義鄉的文樂國小,數學課卻是學生最愛的熱門課。透過生活上情景,融入十分位百分位的數學概念,數學課本裡沒有生硬的數學題目,全改成原住民常接觸的食衣住行,因此學生們自然對數學多了一份熟悉感。把排灣族很重要的分享文化,放進數學教材,再搭配積木實體的排列運算,即使老師講了一連串的複雜數字,學生們依然很專心。其實在原住民文化裡,處處可以發現科學數學的軌跡,像是排灣族傳統陀螺,蘊含力學概念,也被當成物理教材。

  偏鄉小學交通不便、資源缺乏,學生幾乎是原住民,對於充滿都市觀點的教材往往無感,造成學習力低落,程度和平地學童有所差距。但其實,只要稍稍改變教材,加入學生們最熟悉的文化情境,就能引導孩子們對數學科學的興趣。山上的風景很美,如何也讓山上的孩子人生更美,精采的科學知識、加上老祖先的生活智慧,這些部落小學的學生,正在快樂學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