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8 23:00

反高學費 負債的青春

陳汎瑜 許中熹 莊明憲 報導  / 台北市

  如果您家裡有就讀大學的孩子,或者您本身就是大學生,那麼您一定非常關注這個議題,今天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我們要跟您探討許多家庭很傷腦筋的學費問題。教育部計畫,下學年,也就是102學年度,將調漲大專學雜費5%到10%。聽到消息,很多學生強烈反彈,因為現在讀大學,公立學校一年就得花6萬元,私立大學學雜費更超過10萬元,也因為壓力沉重,每學期有40萬人,得靠申請助學貸款,才能完成學業。如果學雜費再向上調漲,就讀大學未來勢必會讓很多年輕人,還沒畢業就陷入經濟弱勢、難以翻身。我們實際採訪了許多案例,有的學生才大三、大四,助學貸款已經負債2、30萬元,而畢業後,領2萬多元的薪水,不僅很難還債,更淪為臺灣廣大的的「青貧族」。看看他們、再想想臺灣的教育政策,未來該往哪裡走?

  抗議高學費,來自全臺灣北中南十多所大專院校學生,展開串聯,當場癱瘓教育部「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公聽會」,原來教育部去年公布「學雜費調整草案」,102學年度國立大專院校學雜費最高可以漲10%,至於私立學校最高可調漲5%,而公立學校多收的學雜費、將部份用來補助私校,消息一公布,學生、家長強烈反彈。我們實際算一算,目前公立大學學雜費,每學期平均3萬,一年就要6萬,讀完大學四年總共24萬,如果調漲10%,每學期要多負擔3000元,四年花費26萬4000元,再看看私立大學,目前每學期學雜費大約5萬5000元,一年得花費11萬,四年總計44萬,如果調漲5%,每學期要多負擔2750元,四年學雜費總額將達到46萬2仟元,走進各地的大學校園,我們更貼近一點,聽聽大學生心中的想法。

  主計處統計,近幾年每學期申請就學貸款學生人數超過了40萬人,一年更有高達80萬人次。這個數字如果和十年前相比,已經暴增了16.1倍。賺學費要自己想辦法,她是朝陽科技大學學生陳姿云,每週上課20個小時,卻得花兩倍時間在牙醫診所打工,為了學費和生活費,她忍不住上課打瞌睡,只能向現實低頭。她是來自屏東偏鄉小學的葉璨瑄,東吳大學三年級,過去三年她靠打工負擔每學期5萬元,還曾經休學一年。

  而他,是輔大社會系三年級學生程士華,來自小康家庭,每學期背負就學貸款五萬元,算一算他現在才21歲,已經欠了銀行20多萬元,大四畢業,得扛起40萬的債務,何時才還得完他不敢多想;再來到新竹竹北的交大校區,午餐時間在便利商店買了漢堡和飲料,他是今年25歲,就讀交大族群文化研究所的葉明政,沒錢的時候一天只能花100塊錢,從成功高中一路唸到了交大研究所,八年來他都靠就學貸款,窮學生吃住可以盡量簡單刻苦,但跨出校園,他得分14年償還高達42萬元的債務,利用課餘時間,葉明政擔任教授助理和研究助理,總共兼任四份職務,爭取每時間拚命的打工賺錢,但對未來他有很深的憂慮。

  大學生還沒畢業就成了負債一族,這是當今大學最普遍的現象了,而出社會又得面對高失業率和低薪水,難怪「青貧族」已經成為臺灣新世代的代名詞,這也讓人擔憂,弱勢學生將更難翻身。其實過去15年來,臺灣公立大專院校學雜費已經悄悄飆漲了40%,私校也調漲了12%,而走上街頭,抗議高學費,更是臺灣從1989年以來,從未停止的學生街頭運動。

  這是臺灣第一部關切高學費議題的記錄片,片名叫做「粉墨豋場」,透過影像真實記錄台灣近十年來的反高學費抗爭運動。新銳女導演吳星螢,在就讀台藝大期間,就開始參與「反高學費抗爭」,更花費七年時間拍攝觀察,在她看來,十年來高學費難題似乎依然無解。大學時代,吳星螢就讀電影科系,她也欠下大筆就學貸款,畢業後整整花費7年時間,都結婚當媽媽了好不容易才清償完畢,十多年來調漲學雜費,教育部抱持的理由,不外是反映教育成本、使用者付費、和提升教學品質。但面對臺灣大環境不佳,光是拿家長和學生的血汗錢開刀,這樣公平嗎?

  家長團體要求,調整學雜費應該評估經濟成長率、薪資所得、和物價指數,建立最具公信力的指標,而十多所大專院校學生更串聯組成「反教育商品化聯盟」,他們強烈訴求,學雜費應該逐年調降,重新檢討資源分配,並對企業課稅、擴大教育經費。10年來反對高學費抗爭不斷上演,而學生們早就換了一批又一批,這些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因為高學費、有的被壓垮了肩膀、有的在現實逼迫下失去了夢想,我們也不禁擔憂,痛苦的年輕世代,將如何能扛起臺灣未來的希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