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話乾旱

鑑往知來話乾旱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水利界、氣象界一談起乾旱一定會記得2002年那一次,前一年有9個颱風警報,其中6個侵台,包括赫赫有名的桃芝、納莉、利奇馬颱風。期間很可惜的也不知道各水庫分別洩了幾次洪,10月中最後一個颱風離開後,各水庫都接近滿庫,經過一個冬天的用水,在春耕時己產生缺水的壓力,抗旱會議開始召開,當年(2002年)春雨比氣候少很多,缺水的狀況持續惡化,抗旱會議由原來兩週改成每週召開,嚴格調控用水,到了5、6月又遇上乾梅,旱象更加嚴峻,抗旱應變會議每週召開兩次,當時影響範圍不僅只是石門水庫以南,而是幾乎所有水庫(包括翡翠),連東北部、東部、東南部都是抗旱的範圍,也包括外島都採取運水補給的方式來應急。一直到7月初才由連續兩個颱風雷馬遜、娜克莉帶來大量降雨,讓台灣脫離苦旱。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更使得大地鬆動,2001年6個侵台颱風更沖刷淤積大量土石。2009年莫拉克帶來有史以來最大的降雨,沖刷下來的土石,更使得各水庫的儲水量更加惡化。

之後2010年至2014年,除了2011年當年12月異常多雨以外,其他年分都顯示,水庫由於淤積嚴重,所儲存的水量經過冬季的使用後,到了春季就進入必須嚴格管控用水的處境。幸好2010、2012、2013及2014年春雨正常,4月前後就解除危機。但是今年的狀況是比較險峻的,因為去年颱風季9月中結束,入冬水庫儲水本就比較少,再加上3月將過,而雨水還是比較偏少,未來只能步步為營,因為4月的雨量及5、6月的梅雨,到底如何?以今天的科技是沒有辦法確定的。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