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目前「白海豚」在台灣的東方大約1800公里的海面,向北轉北北東,週二再轉東北,強度會逐漸減弱, 今(18日)天其西側的高壓強度還強,各地天氣晴朗穩定,氣溫高(高溫達35度以上),山區午後對流也很少。明(19日)天高壓逐漸東退,西南季風進到台灣附近,鋒面開始向南移動,但離台灣還有距離。在南部、中部迎風面會有局部性的對流發生,並不僅只是午後,其他時間也有機率。其他各地雖然風比較大,但天氣悶熱(高溫仍在35度以上)。週三(20日)開始至下週一鋒面抵達,並呈現滯留鋒的特徵(南北徘徊),其附近並配合西南氣流,時強時弱,具有「活躍梅雨期」的特徵。最新的電腦模擬資料顯示週三(20日)至週五(22日),各地皆有受到「對流胞或中尺度對流系統」影響的機率,週六(23日)至週(24)日滯留鋒南移,南部、巴士海峽受影響比較大,對其他各地的影響減小,或者出現空檔。下週一(25日)滯留鋒又有北移的跡象,影響範圍又會擴大。之前也跟大家介紹過「電腦模擬資料」的極限,隨著電腦模擬的時間愈久,誤差也愈大,也就是說對於最後幾天(23日至25日)的電腦模擬,關於滯留鋒的南北移動的時間與位置,就可能會有所修正,一定要隨時注意最新的資料。
台灣的氣象災害,梅雨期的豪(大)雨是排名第二的,僅次於颱風。既然電腦模擬資料己顯示伴隨滯留鋒及西南季風的「活躍梅雨型態」即將形成,無論是歷史的資料,或者預報人員的經驗,都預期其中會有「對流胞及中尺度對流系統」發展,雖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一定會碰上,但都有機率存在。其伴隨的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大雨甚至於比較少出現的冰雹、龍捲風)都可能帶來災害。而目前氣象科技對於準確預測「對流胞及中尺度對流系統」影響的時間與地點的能力,還是受到限制的,只能利用遙測的工具(雷達、衛星、落雷偵測系統)及預報人員使用這些工具的豐富經驗,跟老天搶預警的時間,無論是災防單位及民眾在這期間,都要注意氣象局的特報,採取防範措施,減少災害的發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