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6月底以來西北太平洋一直可以發現「西南季風」的存在,先是與太平洋高壓的「東北信風」輻合,形成了超長的「間熱帶輻合區」(ITCZ),並在其上發展了3個颱風,今(17日)天「南卡」才通過西日本,進入日本海,快速減弱中。從衛星雲圖(圖)可以觀察到橫亙在呂宋島東西兩側的對流雲層,即是「西南季風」目前的所在。「西南季風」將隨太平洋高壓往菲律賓伸展而逐漸北移,而對台灣帶來威脅。
到底是季風?還是氣流?其實是一樣的,氣象局為了強調其威脅性,當850百帕(離地面高約1500公尺)風速超過30浬/時,並研判可能會帶來劇烈天氣時,會使用「氣流」,是有深一層用意的,應該可以加強宣導,讓民眾瞭解,解除困惑。
為何這一層風速與劇烈天氣有關連?因為約1.5公里高在大氣層近20公里的厚度裡,算低層大氣,強的西南季風會輸送暖、溼的空氣,使低層又暖又輕,氣象上稱之「不穩定度」提高,容易產生對流(雲圖上對流雲層多的位置,常與西南季風一致的主要原因)。另外,強的「西南季風」會因為地表摩擦而產生低層風切,而造成氣流的旋轉,在遇上對流運動,常會形成「對流胞(super cell)、中尺度對流系統(颮線)」的有利條件,常會造成雷擊、強風、瞬間大雨等現象。所以在預報作業中,掌握「西南季風」的重要性可見一般。至於「地形與西南季風」的交互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帶來的是持續性的強降水,累積大量降雨是會帶來災害的。
目前最新的資料顯示,週六(18日)白天仍以午後對流為主,晚上季風北移,邊緣逐漸接觸南端,恆春半島會先有雨。週日、下週一(19、20日)季風的影響向北擴展,各地都會受影響,降雨量因地形的因素,南部、中部會最大,北部及背風面相對比較小,但因有其他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大雨)影響的機率,還是要注意天氣的變化。至於下週二(21日)以後是否有變化?,最新的資料顯示,「西南季風」仍強,且位置還在台灣附近,且至少持續到下週四(23日)。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必須時間近點再看,因為其中還是存在「氣象科技」無法解決之「預報不確定性」的問題。除了仰賴預報資料的不斷更新,更要利用遙測(衛星、雷達、落雷)資料,不斷守視、修正,才能掌握。所以民眾一定要跟上最新的訊息,才能趨吉避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