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警發與不發

陸警發與不發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目的在警告所有民眾將面臨的風雨侵襲作好防範措施,防災單位亦以此作為決策依據。問題是颱風預報在觀測資料不足的條件下,及科學的極限,實際上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存在。但是警報卻是採用的標準是完全「確定」的,7級風暴風圈接觸鄰近100公里海域,前24小時發布「海上」警報,接觸陸地前18小時,發布「海、陸上」警報。

由於海面上並無足夠的觀測可以分析颱風的暴風圈,它是虛擬的正圓形,並不足以代表真正的7級風範圍,會誘使媒體及防災單位去錯誤詮釋或下錯誤決策,當暴風圈接觸時,以為平均風力將達7級,與實際發生的風力當然會產生落差。因此用這一虛擬的「圈」當作警報的標準,當然會有問題。這次「天鵝」颱風又將「確定性」的警報問題凸顯出來。其預測路徑正好使虛擬的暴風圈正好在台灣陸地邊緣,隨時有接觸的可能,因路徑預測本質上就存在不確定性,向左、右偏都是可能的,所以常被「天鵝」短時間的變化影響到,而有一下子發「陸警」機率低,一下子可能清晨發「陸警」,而對發與不發,完全由虛擬的圈會不會觸陸決定,但其實對預報的看法及風雨的預估差異是很小的。媒體以為兩者差異很大,而採用態度完全不同,描述文字強度也是完全不同,一下子威脅減輕,一下子威脅加劇,徒增很多困擾。

既然颱風預報本質上是不確定的因此應該善用的是「路徑潛勢預測圖」(圖)、「暴風範圍侵襲機率圖」來分析颱風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天鵝」為例,其在台灣東側北上,可能偏於西側而影響較大,,也可能偏向東側而影響較小,媒體報導若能完整陳述,民眾也都完全瞭解,做好準備,又何懼颱風的變化。防災單位亦可針對較輕微或較嚴重影響的,都有所防範,就不會受有無「陸警」所左右。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