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與颱風

李小龍與颱風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名詞,怎會擺在一塊兒?原因是今年美國作業單位,為了一方面達到宣傳「聖嬰」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認為今年的「聖嬰現象」來勢洶洶,因此以「李小龍」來命名。這與美國喜歡把天氣現象擬人化的習性有關,且已不是第一遭。因為美國負責命名的颶風、強的溫帶氣旋,早就被以人名稱呼,今年起再增加「聖嬰現象」,而且第一個名字就是「李小龍」。專欄曾在「第一聖嬰李小龍」也跟大家分享過。

「聖嬰現象」與颱風有什麼關係?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被灌輸了一個不正確的觀念--「聖嬰年」侵台的颱風一定是又大又強。為什麼會如此?這與媒體的生態有很大的關係。目前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最活躍的期間,接連出現強颱是正常的現象,但當CNN把今年的數量與1997年(最強聖嬰)的數量同期比較,略為增多,就明示、暗示今年會破記錄(科技尚無能力預報),其不改聳動的本性,以吸引觀眾為目的。國內部份媒體,看似有國際觀,也加以翻譯報導。但最重要的與台灣的關係如何?則略下不表,留待民眾自己想像,媒體、民眾、某些所謂「專家」不明就裡,很容易的就陷入「侵台颱風又強又大」的結論。可惜的是,媒體沒有進一步去探究,這樣的報導是正確的嗎?跟台灣又產生什麼關係?以至報導流於片面,結論自然很難正確。

「聖嬰現象」與颱風的相關研究,比較可以拿來做預報參考的是:生成位置的差異(圖),「聖嬰年」偏向關島東南,「反聖嬰年」則偏向西北。另外就是「反聖嬰年」颱風平均而言較易偏弱,但仍不宜以確定性的口吻來詮釋,因為總是有特例發生。「反聖嬰年」颱風比較偏弱並非意謂「聖嬰年」一定偏強,因為其數據與「正常年」是差不多的。所以歷史資料的分析的結果並不支持,只因為是「聖嬰年」就遽下「颱風都是又大又強」的結論。

至於跟台灣的關係更需要進一步去釐清,歷史資料顯示:至少從1997年以來三次比較強的「聖嬰年」(2003、2010)侵台颱風的強度不但沒有偏強,反而偏弱。最近台師大、台大及美國的跨國研究亦指出,聖嬰年期間,西邊(鄰近東亞陸地及菲律賓)次表層的冷水就會抬升,形成的冷海面,降低氣溫同時減少水氣,不利颱風增強,破解了「聖嬰年」侵台颱風,一定要又強又大的觀念。所以媒體實不宜再「以訛傳訛」,從事長期預報亦不應再做這種簡單的推論,因為歷史資料及理論研究皆不支持。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