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仁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許多人都有吃鳳梨時「被咬」的經驗,對此食藥署在《食藥好文網》解釋,這就是所謂的「鳳梨咬舌頭」。而會有「鳳梨咬舌頭」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鳳梨富含蛋白質分解酵素,這種酵素可以斷開蛋白質(大分子)的鎖鏈,切成片段的胺基酸(小分子),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食藥署表示,雖然鳳梨的蛋白質分解酵素可以幫助蛋白質分解,但是我們的舌頭、胃部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所以也可能會造成傷害,因此最好是在飯後吃鳳梨,另外如果在空腹期間吃鳳梨,長期影響下容易對胃壁造成傷害,而有胃潰瘍症狀的患者也最好不要吃鳳梨。
食藥署也提到,像是鹽巴或是高溫環境,都會影響蛋白質分解酵素的分解能力,所以老祖宗的智慧都會告訴我們吃鳳梨時加點鹽巴或是泡泡熱水,有助於吃鳳梨不咬舌。
食藥署說,另外利用蛋白質分解酵素的功力,先去咬其他肉類,可以讓肉類變得軟嫩(蛋白質鏈結被斷開了),所以有些廚師在醃肉過程會放一些鳳梨;或是將鳳梨入菜,像是鳳梨雞湯、夏威夷披薩、鳳梨蝦球等等料理,在進食過程中由於有其他的蛋白質存在,鳳梨比較沒空咬舌頭。
食藥署解釋,至於謠傳說吃鳳梨可以治療關節炎的鄉野奇談,雖然鳳梨酵素具有在學理上抗發炎的效果,不過容易受腸胃道酸鹼值及消化酵素所破壞,因此當關節出現不適時,千萬不要自行狂吃鳳梨或是亂服用健康食品,應該趕緊諮詢醫師專業的意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