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 翁乾晃 報導 / 台北市
衛福部食藥署晚間突然公布「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報告以日本官方輻射檢測資料加上輸台食品量分析,認為癌症及遺傳效應風險等級是可以歸類為可忽略之風險;並建議我國管制措施應該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針對品項進行「高風險管制」。
台日友好從旅遊美食都能瞧見蹤跡,不過日本福島食品到底要不要開放爭論許久,食藥署公布109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由台大毒物權威姜至剛做為計畫主持人,針對日本食品輻射風險進行國際間檢驗數據的蒐集,評估食品對於國人的健康影響,這份報告是以2018年團隊到日本取樣的301項食品,加上日本的監測種類,以及台灣研究團隊連續兩年,對樣本進行檢測觀察輻射風險,以國際輻射防護組織建議,每年暴露輻射不可超過一毫西弗,而以日本進到台灣的食品來算,風險幾乎能忽略不計。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各年齡層大概是0.0017-0.00238毫西弗,這樣的量大概轉換成游離輻射致癌風險,大概是10的-四次方也就是方千萬分之一,那我們對癌症計算風險百萬分之一是低風險。」也就是根據日本進口食品總重量佔台灣總進口食品的1.6%來算,孩童每年平均會增加0.00176毫西弗,青少年平均增加0.00230毫西弗暴露量,成人則是平均增加0.00281毫西弗,也就是造成癌成或是基因遺傳的風險只有千萬分之一,低於百萬分之一。
只是福島核災事件爆發後,放射性物質銫-134半衰期長達2年,銫-137更長達30年,有專家就擔心半衰期長就怕殘留,增加罹癌風險,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銫134+137每公斤不能超過,但大家還是擔心殘留有一派認為可以,但未來殘留有沒有超標食品有輻射殘留增加罹癌風險,過十年沒錯漫長時間但半衰長的物質過十年還沒有過半衰期。」如果進口勢在必行,專家認為應該要清楚標示產地,讓福食回歸市場機制,民眾能夠自行選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