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忘東忘西、 找不到回家的路 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總是忘東忘西、 找不到回家的路 是老化?還是失智症? | 華視新聞
圖片來源/pexels

柯芷筠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根據內政部民國110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400萬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約有70萬人,佔18.01%;失智症約30萬人,佔7.64%,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目前醫學上沒有能有效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失智症並不是疾病?只是正常的老化?

失智症的成因有哪些?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

事實上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只記憶力的減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足以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失智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以退化性失智症最為常見,像是一般民眾所知的阿茲海默症;另一種則是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但有時也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

除了以上兩類外,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營養失調,像是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腦內有病灶者;新陳代謝異常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原因引起。

重複發問、判斷力變差 都是常見失智症症狀

失智症會有哪些徵兆呢?常見的失智症臨床特徵,像是情緒及人格變化,例如:憂鬱症,或是尿失禁、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常失足跌倒等。而早期症狀有記憶力減退,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而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在執行計劃或處理數字也可能出現困難,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熟悉,使得無法勝任原本的事務。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為多數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最擔心的症狀,因為患者容易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加上失智患者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做選擇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經十分困難,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更是不容易,他們的判斷力會因為生病而變差或減弱,造成做出偏差很大的選擇,例如借錢給陌生人、發生交通事故、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情緒及性格的改變更為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神經科?精神科? 失智症應該要看哪一科?

失智症的診斷比較複雜,需要安排多項檢查,目前神經科和精神科的分野也不再那麼明顯,經常跨科合作,也有老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及神經科醫師開設記憶門診或失智門診。而針對失智症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因為目前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透過治療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

「你好,我是誰」 帶你認識失智症的故事

華視即將在19日2100播出戲劇「你好,我是誰」,講述關於失智症的故事。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的比例相對居高不下,失智症的患者有可能就出現在你我周圍,而戲劇「你好,我是誰」除了看見醫者仁心,也能看到一個個家庭為了照顧失智症患者所背負的壓力,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無法治癒,但能共同為失智者努力的事,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進而延緩退化的速度,並鼓勵失智者維持、自理日常生活,減輕照顧負擔,也能透過戲劇,對於他們更了解與同理一些。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