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展瓏 李宇承 張書銘 報導 / 台中市
展期有六個月的台中花博是集合眾人的創意跟巧思 !三大展場 包括外埔園區、后里馬場森林園區 以及豐原的 葫蘆墩公園,總面積有60.88公頃,各有不同的自然人文的美景!像百花爭奇鬥豔的「花舞館」、像能夠感受到自然變換之水的「發現館」,還有 邀請到國際出名的建築大師 設計的「台開積木館」、跟剛剛拿到倫敦設計大獎銀獎的永續建築「四口之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這次花博的主要象徵「聆聽花開的聲音」,這是全世界 最大的裝置藝術,也是全球最大朵的 機械花,總共動員13個單位 用8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這項 不可能的任務。
矗立在花叢間,一顆高達15公尺的巨型繡球花含苞待放,隨著音樂瞬息怒放,綻開一朵又一朵的紅花,繁花開合間、含苞吐萼,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視覺震撼,展現花朵繽紛的姿態、與自然循環的生命力!到了晚間,電子燈光與動人的旋律交互搭配,它化身為隨之起舞的翩翩花神,創造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重頭戲,就是位在台中后里森林園區的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
創作團隊,來自曾經製作台北世大運聖火裝置的「豪華朗機工」,而張耿華,則是計畫主持人、也是設計的靈魂人物。他們的原始構想來自對自然的觀察,模擬動植物的姿態、根據日照、風向等環境變化,加入與群眾互動的考量,進行千變萬化的演繹,特別的是,當陽光方向改變時,花朵也活靈活現的如向日葵一般,隨著陽光移動。晝夜流動、光影轉換,透過大地的聲場跟機械揚聲,配合九聲道播放的音樂,營造出屬於這個場域的迴聲交響樂。
小朋友大聲一吼,或用力拍手,機械花就像含羞草一般受到驚嚇,收合起來,從底下往上看,能看到一朵朵機械花、相互串聯,也能看到花朵最細緻的部分、迎著微風輕輕擺動,設計團隊與市府跟12個在地企業與學校共同合作,動用了超過17萬個零件,像外觀與基座、機電整合、控制系統,喇叭管、傘布,都分別來自不同單位,集結工業設計、光電、音響、和藝術領域等人才,在八個月內、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這天我們進到創作團隊位於地底下的基地,充滿工業風的地下室,所有的控制系統與細節都在這裡,華視新聞雜誌帶您走一遭,虧見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秘密。
近看才發現,一朵機械花其實體積並不小,15公斤重,記者想抬起它,還覺得有些困難。一體成型、黃銅材質的喇叭管,可以讓傘布內縮的時候,達到最小的狀態,其中支撐它的三支黑色桿子,也大有玄機。完成一朵機械花不容易,更別說要在室外經過日曬雨淋的考驗,從草創到成形,團隊成員、各自分工。
團隊藝術家張耿豪是張耿華的雙胞胎哥哥,2018年5月因病過世,但他抱病親手繪製的初稿,卻成了團隊設計最重要的概念,也用另外一種方式跟團隊一起完成了任務。除了設計,花朵如何呈現,可說是最重要的環節。
林昆穎負責聲音、光線、機械的動態整合,是團隊的導演,把曲風多元的音樂跟不同的自然聲音,融入裝置與表演;而小趙跟阿淵則是現場執行總監,總在晚間人都散去後,出動高空作業,進行維修檢查。
結合眾人之力,這朵花象徵了生命的延續,讓觀眾看見花開的樣子、聽見花開的聲音,更體會花開的感動,花的姿態,在后里綻放發出最耀眼的光芒,而位在花博,讓台灣人驕傲的作品,還有2018年11月,才拿下倫敦設計大獎銀獎的「四口之家」。
從空拍往下看,屋頂由六片葉子組成,像是原始的木造房,但卻融合了新式永續建築工法,屋頂上設置太陽能板,能源自給自足。以四人居住做為一個家的單位,利用周圍的腹地來種植蔬果,雨水系統回收做澆灌,房屋和食物,把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與自然相互連結,形成永續房屋的概念。
它的建材,包括農作收割後的稻桿、木頭、木屑、黏土、沙子等天然材料,還可以拆除回收,回歸自然。四口之家是由7個團隊、數十位志工共同完成,建築工期耗時兩年,未來若技術成熟,也許將成為台灣最夯的綠建築。
而這個看起來像金字塔的建築,是「台開積木概念館」,由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的國際知名建築師-隈研吾 所設計,主體以三角積木為建築基礎,並由1472個積木堆疊起來,輕建築環保又通風,周邊還有特別打造的茶花庭園,讓遊客同時體驗建築與茶花之美。
台中花博總面積有60.88公頃,三大展區除了「后里馬場及森林園區」生態與自然共生,還有「外埔園區」的綠色共享,與「豐原葫蘆墩公園」的人文美景。匯聚多元創意、展現精采作品,更讓台灣精神,在中台灣這片土地上、如花朵般蓬勃綻放。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