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野生小雨燕! 一場人與自然拉鋸戰

蘇韋宣 林際翔 報導  / 台東縣

人類的活動和大自然存續,會不會演變成一場拉鋸戰呢?台東縣政府正在進行體育館的整修工程,因為屋簷有大量小雨燕築巢,因此,縣府在附近為牠們打造15個小屋,將小雨燕的雛鳥遷移過去。原本是一片好意,不料卻干擾鳥類原本的生活,估計雛鳥已死亡近百隻,仍有100多隻接受緊急安置,這是一場為生命搏鬥的救援行動,保育人員如何為野生動物,築起一道溫柔的保護網。

動物醫院裡,照養員廖朝盛帶領志工,正親手哺餵61隻小雨燕寶寶,這是台東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雛鳥救援行動。4天來,200多隻幼鳥,有的搶救無效,有的生命垂危。這個紙箱是傷鳥的加護病房,脫水嚴重、無法進食,小小的生命正和死神拔河,整起事件,得從6月11日,台東縣立體育場啟動翻新工程說起。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台東縣政府教育處的不當作為,將面臨6到30萬元罰鍰,但迫在眉睫的,是該如何讓失親失家的幼鳥存活下去。6月11日,移巢當天,218隻小雨燕被裝進桶子裡,放進巢箱,隔天幼鳥情況急轉直下,甚至奄奄一息,台東縣政府緊急救出,將牠們送往車程1小時遠的池上鄉野灣動物醫院。

診療室的地板上,擺滿裝著雛鳥的箱子,醫療人力和物資緊繃,獸醫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為瀕臨死亡的小鳥進行人道處置。小小的鳥兒蜷縮成團,纖細的絨毛,遮不住瘦弱的身軀,照護量能緊繃,野灣醫院只好聯繫全台各地鳥會,陸續分批送出85隻狀況穩定的小雨燕,期待為牠們帶來一線生機。

小雨燕屬於特有亞種,在台灣原生的雨燕當中,體型最小,常見於低海拔區的上空,與人類生活範圍重疊。一般人對牠們欠缺了解,也讓牠們的生存瀕臨危機,人類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張,與野生動物共處摩擦不斷,而這類緊急救傷行動,早已是野灣醫院的日常。前往台東市區,民眾通報有一隻大型野鳥黑冠麻鷺,整個下午趴臥在地上動彈不得,受傷情況不明。

從台東市區回到野灣醫院,車程長達1個多小時,這條路卻是整個花東地區,野生動物救命的唯一選擇。過去野生動物救治單位,全台灣只有3處,分別位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和屏東科技大學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東台灣儼然是大缺口,直到2020年野灣成立,才化解東部的困境。

救傷人員返抵醫院時,天色已黑。獸醫師林宇璇和照養員吳佳瑾,是野灣動物醫院的創始團隊成員,他們在屏科大動物收容中心工作而結緣,並立下宏願,要為東台灣的野生動物築起一張安全網。評估傷鳥已經失去下肢知覺,無法停棲在樹上,形同喪失野外生存能力,醫院無力復原,只能人道處置。

野灣是東部地區救傷前哨站,也扛起失親小動物的養育和野放重任。6月16日,救援第5天,院內小雨燕僅存56隻,但復原情況逐漸穩定。小生命得以倖存,最終回歸自然,是野灣人最大的心願,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存共好,這段學習過程或許漫長,但是開始永遠不嫌晚。而野灣就像一座燈塔,照亮回歸山林之路,陪伴動物們一起走。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