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美元綠色金融 對抗暖化有轉機否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在英國召開的氣候峰會,有關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的最新進展,以及這場捍衛地球大挑戰,迫在眉睫的三項隱憂。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的議題,還是跟氣候變化有關,11月1日、2日,COP26全球氣候變化締約人會議順利落幕之後,第3天登場的氣候融資跟綠色金融,重新吸引全球所有人的眼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前英格蘭銀行的總裁還有聯合國的氣候特使馬克卡尼所領導的GFANZ,叫Glasgow淨零金融聯盟,裡面特別強調,他們匯集了全球450家有關資產管理的金融機構,總共掌握了130兆美元的這個資產的金融機構準備發起,然後來協助全世界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開發銀行和幾個公益基金會,他們也強調在COP26期間,要募集105億美元去協助新興經濟體,達到淨零碳排放的目標,還有就是全球的人類跟能源聯盟,他們也強調要募集1千億美元去協助全球的氣候變化。

當然台灣也不遑多讓,金管會的綜合處也特別宣布,台灣在這方面其實也投入了很多的金融的努力,包括其實保險公司已經投入跟綠色能源有關的項目141億,甚至所謂的保險公司還有綠色債券也發行了69檔,代表台灣其實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努力,不過現在的問題就是說,金融機構的表態,到底對於現在越演越烈的極端氣候還有氣候變化,能不能有幫助?

事實上這裡面涵蓋了3個大家比較大的隱憂,第1個牽涉到的是覆蓋層面,因為大家知道目前為止,民間的所謂的能源機構,真正佔的碳排放是14%到32%,這代表什麼呢?全世界很多,包括石油公司、電力公司或是碳排放比較大宗的,都是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在印度、中國尤其明顯,可是這些機構如果在碳排放上,不能有保證或者承諾,其實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它整個的涵蓋範圍來說,還是有所侷限的。

第2個就是衡量方法,我們試圖想看看,今天一桶石油從地底下鑽出來,到精煉到整個運輸,其實牽涉到的公司是非常多的,可是你怎麼去順利計算每家公司他的成本?有沒有重複的計算?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去做到的工作。

第3個就屬於激勵措施,我們怎麼樣把碳排放,還有所謂的激勵措施連結在一起,去讓企業有動力把這個事情能夠做到極致,去讓全世界的碳排放能夠往下走,也是一個很難的情況。

當然這些情況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很多的國家已經在推動,譬如說歐盟已經強調他們要推出一個所謂的黃金定律,去要求企業要去揭露有關碳排放的各種動作,我們也看到美國有可能會跟進,另外很多的會計師界也強調,他們要在會計原則的揭露上面去特別注意各個企業在經營碳排放,或者是跟碳有關的業務上面,有沒有做到所謂的汙染,或者骯髒的業務這一塊的東西。

另外我們也看到,還有很多的機構投資強調他們要成立創業投資機構,去避免所謂金融機構,你去要求所謂企業不能有所謂碳排放的同時,他們透過前進比較檯面下或是黑箱,沒有辦法看到它的實際營運狀況。

第4個當然就是漂綠的情況,到底能不能發生,這都是全世界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我們也看到,其實從2020年以來,除了疫情一直肆虐還有騷擾我們之外,其實氣候變化確實越演越烈,大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一次COP26整個的結論,確實有點不如預期,因為裡面包括幾個碳排放的大國,中國跟俄羅斯都沒有參加,整個結論,大家最擔心的還是你怎麼去落實,因為光是承諾是不足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極端氣候,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火災比想像得更大,水災比想像的洪水更多,甚至極冷極熱的情況在各個不同的國家都在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然電動車看起來好像是人類的一個救贖,不過到底動力電池是不是最好的,或者包括充電樁各種東西,是不是就可以解決碳排放的問題,其實大家沒人知道,可是後面整個怎麼跟進,怎麼去衡量,包括金融機構你真的這樣做之後,你是不是能扮演積極的投資者,譬如退休基金去監督所謂的企業管理層,真正把碳排放放在心上,而不是把股東跟利益放在最前面,這是金融機構會面臨的極大挑戰,也是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間接金融做不到的一個情況。

總而言之,疫情總會過去,我們即將面臨的,如果各國的政界領導人不能做到,即使金融機構表態,即使氣候融資、綠色金融積極推進,到底能不能在碳定價的擴大因素之下,去達到這些結果,其實沒人知道,不過無論如何,金融機構的表態和GFANZ的橫空出世,我覺得還是值得我們歡迎的。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