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戒嚴 外島軍事管制鬆綁

 / 台北市

  解除戒嚴除了政治上的重大意義,在國防上,更代表軍事管制逐漸鬆綁,台灣本島主要道路與橋樑,都派有軍隊駐守,外島入夜後更實施宵禁,嚴格管控人員進出,解嚴後則逐步交由警方接管,軍方漸漸淡出政府行政事務。

  這是民國七十三年的金門,蔣經國總統巡視戰地政務,身旁是當時的參謀總長郝柏村,可以發現金門最高指揮官金防部司令在鏡頭上隱約可見但總是看不清楚,因為避免對岸水鬼摸上岸鎖定,戒嚴時代前線將領絕對避免媒體曝光。

  各種在今日看來,匪夷所思的規定,以晚間十點實施宵禁最具代表性。時間一到,嚴禁金門民眾在街道上走動,並且進行燈光管制,車輛夜間駛,大燈必須貼住上半部,避免燈光引起對岸共軍注意,遭到攻擊。由於兩岸軍事對峙氣氛,防止官兵叛逃方法也花招百出。

  凡是可以充氣的物品,一律造冊列管,籃球排球不准私有,氣球更是違禁品,就連水桶,因為可以倒過來成為漂浮物,也要管制。前線官兵也不得飼養會游泳的家禽,就怕像鴨子這類家禽,成為叛逃輔助工具,連人帶鴨游到對岸去,這都是今日看來令人啼笑皆非的妙規定。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代表國軍角色定位重大改變,雖然外島前線並沒有立即變動,台灣本島原本由軍隊駐守的各個港口,正式交由警方接管,駐防各主要橋樑的憲兵部隊,也逐步解除管制任務,軍方從台灣民眾生活中慢慢退出,回歸日常戰備任務;而最具指標性的就是這一刻。

  在解嚴整整五年後,軍方正式宣布解除金馬戰地政務,行政權回歸金門縣政府,金馬部隊開始縮編,這是解後前線面臨巨變的一刻。

  金門最高峰期擁有高達九萬駐軍,是當地經濟主要來源,解嚴後,官兵越來越少,前線昔日風光已不復在。反觀台灣本島,在警備總部逐漸轉型,軍事管控在民主浪潮下,漸漸式微。許多當年的軍事重地反倒成了熱門觀光休憩景點,聯勤彈藥庫變身富陽公園,是北市生物多樣性指標性景點,圓山飯店後方軍事管制區也成了民眾假日運動的好去處,代表蔣家威權的士林官邸也開放民眾遊覽,可以說解嚴之後,軍方從國民黨軍,逐漸蛻變成為國家軍隊,戒嚴時代的各項控制,也成為今日茶餘飯後有趣回憶。(記者郭鎧、賴文忠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