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培揚 林勳裕 報導 / 新北市
為了讓殘障都在接受教育之外,也能夠過正常的社會生活,政府目前正積極規劃,將殘障機構設在設區裡,不過這個將殘障機構社區化的努力,卻因為附近居民的堅持反對而衝突不斷,台北市崇愛教養院的設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為什麼居民一面高喊愛心,一面又堅決反對在自己社區裡,設置教養院呢?殘障機構社區化的可行性有多少?
位於台北縣中和市力行里的中和敬老所,原本是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的分所,民國七十九年,社會局將所裡的老人遷回台北市的本院安養,中和敬老所就閒置了下來。於是,台北市社會局決定將中和敬老所,修建為收容七十位重度智障、植物人的機構,並改名為崇愛教養院,預計在去年七月份完工,不料去年三月初,正當台北市社會局發包施工的時候,力行里居民卻展開一連串的阻路、噴漆、掛白布條、包圍工地等激烈的抗爭作為,不願意讓台北市政府,在他們的社區裡設置教養院。
台北市社會局白局長強調,殘障教養機構的設立,不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從事特殊教育二十一年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張培士說,這完全是家長的多慮。有些居民則認為,他們並不是沒有愛心,只是因為力行里是人、車密集的住宅區,空氣、噪音污染嚴重,地勢低窪,遇到大雨就會淹水,不適合殘障人士安養,應該是另外找環境優雅的地點設置,中和市長童永雄也認為,以教養院八億的地價,只照顧七十位殘障者,不合乎經濟效益。
白局長也同時強調,在殘障收容和教養機構長期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構,是最好解決之道,因此他一直嘗試,和力行里的居民溝通、協調。
雖然經過十幾次的協調,但是由於雙方所持立場不同的情形下,不但沒有達成協議,而且還發生了教養院工程遭人破壞,市民代表林平欽被控恐嚇、毀損罪,居民自組自救會抗爭等事件,崇愛教養院的工程因而往後延。上個月初,中和力行里居民眼看教養院即將完工,又發動一波波的抗議活動,並且揚言如果社會局強制設院的話,將要抗爭到底,崇愛教養院的工程,就在居民的杯葛下,一直拖到現在。
面對風波不斷的崇愛教養院工程,台北市社會局為了減少阻力,經過評估後,也做了不少妥協性的修正,更改為收容八十位智障,其中包括接納四十位台北縣的智障的教養機構,這個月八號,力行里居民代表在台北縣社會局長邱汝娜、中和市長童永雄的率領下,和台北市社會局達成初步協議,同意將崇愛教養院更改為收容中輕度智障的,日間教育訓練中心,同時由台北市社會局、專家學者、當地居民代表等,組成管理委員會來監督。不過居民代表蔡先生表示,這項協議還有待附近居民開會決定,是否接受。
如果把崇愛教養院設院風波,和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兒童發展中心遷入信義路五段楓橋新村,遭到當地居民反對的事件比較,居民反對的原因和抗爭的經過都很相似,第一兒童發展中心張培士主任說,今天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正是考驗力行里居民,反對理由的最好證明,張培士主任同時也帶領採訪小組參觀了,位於中和市中山路的中和兒童發展中心,這個由三棟住宅組合而成的訓練中心,和住家位於同一棟樓,而且是一個門進出,鄰居們不但沒有什麼抱怨,而且還能和睦相處,彼此守望相助。
在這裡收容了八十名被摒棄在教育門外的,中度和重度智障的孩子,他們在老師耐心的教導下,學習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許多的父母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信心,有太多的孩子在這裡得到了歡笑和溫暖,但是張主任心有所感的表示,還有兩百多智障的孩子在排隊等著進來,這點也正暴露出智障機構,長期不足的現實問題。
根據台北市社會局八十年統計,全市共有3428名智障,而只有八家智障機構收容他們,其中2798名智障無處收容,而且還要面對每年增加22%的智障人口,但是近年來,不論是政府或私人社團,在設置社區式殘障機構的時候,像是康復之友協會博愛商店的設立,陽光基金會顏面傷殘中心的設立,高雄第二所啟智學校,以及崇愛教養院的成立等等,都因為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備受困擾,從這些事實顯示,現在仍然有相當多的社會大眾排斥殘障者,而這也凸顯出政府在設立殘障機構時,應該慎重規劃,並且事先與居民溝通,取得居民的認同,以免引起抗爭。
未來,台北市打算設立十三所社區式的殘障福利機構,台北縣也將積極在社區設立十到二十家,智障兒童的教養機構,因此,崇愛教養院能不能設置成功,將關係到未來社會福利的發展。
正如張主任所說的,智障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愛,更需要接納和教育,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給他們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個祥和、溫馨的社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把原則放在功利之上,把別人放在自己之上,用關懷及愛心,共同建立和維護光明、祥和的社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