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北城市之美

劉英欽 杜廣奎 報導  / 台北市

  十一月十二日是台北建城一百一十周年的紀念日,台北市政府和台北建築師公會特別合辦了一個,「見證台北,建築與城市風貌」票選活動,從台北市初選山兩百個標的物,開放給全體市民投票複選出其中一百一十個標的物,在建城紀念日的當天,要致贈文化門牌和文化地圖給這些標的物,這個活動主要是在鼓勵市民認識自己的城市,進而以行動參與台北景觀的美化和建設,台北雖然混亂,但是從某些角度來看也有它美麗迷人的地方。

  一百一十年前,中國最後一個根據風水建造的城市,沿著淡水河畔誕生了,依山傍水的台北城,有群山環抱,有河水蜿蜒,青山綠水妝點出一座麗質天生的城市,卿本佳人,奈何經過一百多年的成長,美天鵝卻變成了醜老鴨,飛在台北的上空,放眼看去,除了櫛比鱗次的建築和車水馬龍的道路,很難找到台北的地標,台北的個性在那裡?台北的特色又在那裡?這一座我們逍遙自在,生活其中的城市,難道沒有它迷人可取的地方嗎?

  台北的混亂雖然是世界少有,但是台北的繁榮也是舉世聞名,台北的繁榮除了商機鼎盛,和台北市民驚人的活動力之外,台北的公共工程建設規模,也令歐美城市自嘆弗如,在交通建設方面,第一條東西向快速道路,正跨建在剛剛完工的地下鐵上方,全長一百多公里,遍布全市各角落的六條捷運幹道,都在同步施工中,而斜斜切過台北盆地東南方的北二高工程,則已經接近完工階段,在其他公共建設方面,東邊的信義計劃區,一棟棟高聳的地標逐漸矗立起來,西區的中華路整建也在積極趕工中,南面剛剛完成的大安森林公園綠意漸濃,而北邊的基隆河整治計劃也已經有模有樣。

  為了重拾市民對台北的認同和信心,台北市政府和建築師公會,特別舉辦了一個,名為「見證台北,建築與城市風貌票選」的活動,希望透過全體市民的參與和關懷,逐步重整台北的景觀之美。票選活動是由專家學者和民眾,共同選出兩百個標的物,這些標的物劃分為勝蹟類、建築類、都市空間和都市工程設施類,以及自然人文景觀類,從這一次的票選活動中,台北市民將會發覺,原來台北也有這麼多值得驕傲的景觀資源,這些景觀資源在那裡呢?現在就讓我們從東邊的信義計劃區找起。

  這一棟矗立在信義路和基隆路口的十八層大樓,由兩個方盒形主體,擁抱著一個圓筒形玻璃塔,這個玻璃塔,是全亞洲最大的電腦展示幕,從裡面看,整個玻璃圓塔的內部,由複雜的金屬桁架建構而成,密密麻麻的桁架形成綿密有緻的幾何圖形,再加上三部玻璃門的景觀電梯,垂直穿梭在完全通透的玻璃塔內,更增加了幾許科幻的感覺,這一棟擁有科幻之美的建築,正是國內智慧型辦公大樓的開創者「震旦大樓」。

  在震旦大樓對面的國際會議中心,和世貿展覽大樓,是信義計劃區裡最早樹立起來的新地標,和緊鄰的凱悅飯店,共同建構了東區新都心的雛形,而在景觀上,這三個建築體共同擁有的這個噴水廣場,為台北市民間建築的開放空間,樹立了很好的典範。事實上整條仁愛路也是台北市民深感驕傲,而有個性的一條街道,這一條百米林蔭大道遍植菩提樹,除了提供舒適的行車情境之外,廣大的綠地,也是附近市民重要的休憩場所,這一條首府大道,因為一頭是市政中心,另外一頭是首府特區,而更凸顯了它顯赫的地位。

  首府博愛特區以總統府為中心,北邊是歷史悠久的台灣銀行大樓,正面是俗稱東門的景福門,景福門左側是古意盎然的台北賓館,再往前則是秋意蕭瑟,詩情畫意的台大醫學院舊館,而東門圓環南側的中正紀念堂園區,則是西區民眾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在秋高氣爽的十月裡,寬闊的廣場上,布滿了漫步休閒的民眾,這裡同時也是十月慶典活動預演的大舞台,園區內三個主要建築,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和音樂廳,也提供了顯赫的地標,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宏大氣魄,從每一列廊柱,每一處簷角,和每一個雕飾中展露無遺,從這裡的簷廊,也可以映照到西區的新地標,新光人壽摩天大樓的身影。

  看完了西區的導覽帶,再回頭看看東區的風景點,百米林蔭的敦化南北路,擁有和仁愛路相等的高貴身段,而矗立在這個百米大道兩旁的建築,也理所當然地有不凡的表現,第一座聳立在敦化南北路上的地標,是長春路口這一棟在方形盒主體中,斜切一筆的中國信託大樓。為了達到與自然融合的效果,中庭大廳以雕塑品、密植的植物和水池,營造出一個軟性空間,而全玻璃牆面又打破建築與街景的隔閡,室外兩個噴水池,一南一北,水流向內聚合,再加上突出的不鏽鋼雕塑,把室內的綠意,和街上的車水馬龍融合成為一片琉璃光影。相對於中信大樓的現代藝術氣息,對面的宏國大樓則以四平八穩的造型,表現出中國古典的沉穩氣質。

  敦化南北路上的另一個地標,是高達四十一層,雙塔式複合型,氣派非凡的遠企大樓。在內部設計上,底部鏤空的電扶梯層疊交錯,創造出流動的幾何圖形,和豐富的空間美感,這些地標,就像美麗的裝飾,為台北妝點了幾許的氣質和美感,但是城市之美必須講求整體造型,這些點狀的標的,終究無法連成線、打成片,所以台北的整體之美還要靠全體市民一起努力,共同創造。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