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愛-蘭大弼流芳台灣

張世輔 蕭若華 報導  / 彰化縣

  英國籍的蘭家在台灣中部地區行醫濟世,已經將近七十年了,最近因為人稱「小蘭醫生」的蘭大弼返國授獎而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矚目。在國內才因為層出不窮的宗教事件而引發社會不安之際,蘭大弼家族以無私、無我的愛心,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更是彌足珍貴,

  彰化市光南里的信仰中心「彰山宮」,今天晚上熱鬧非凡,上百位居民齊聚一堂,以傳統的「辦桌」,歡迎今年八十二歲的老鄰居蘭大弼回來。多年不見他們口中的「小蘭醫生」,大家顯得既興奮又激動,紛紛趨前致意,居民們還湊錢打了一塊大金牌,致贈給蘭醫生,感恩之心,表露無遺。面對第二故鄉老朋友們的盛情款待,蘭大弼以一貫謙虛的態度回應。

  事實上,為了感謝蘭大弼家族兩代四人,近七十年來,對台灣人民的疼惜和愛護,日前,李總統才親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以茲褒揚。而當天,當蘭大弼返回彰化市時,鄉親們自動自發的列隊向他獻花致敬,也令人感動萬分。長久以來,有關蘭氏家族的傳奇事蹟,始終在中部地區流傳著,故事必須先從蘭大弼的父親,人稱「老蘭醫生」的蘭大衛說起。

  一百年前,一八九六年,英國宣教士蘭大衛來台行醫傳教,他花了四天從台南步行到彰化落腳,創辦了彰化基督教醫院,在醫療落後、民風閉塞的艱困環境中,蘭大衛積極引進西方醫學,不僅濟世救人,更培養人才,那時他開始教台灣人,希望他們學醫學知識及做醫生,有很多受他教育的醫生,以後日本人設立「限地醫」制度時,都有通過考試,成為「限地醫」的醫生,表示他對台灣醫學程度很高,直接來照顧台灣人。

  當時曾流行著「南門有媽祖婆,西門有蘭醫生」的說法,可見蘭大衛夫婦無私無我的精神,深受地方敬重,從一九二三年起,他們的善行義舉,受日皇「御下賜金」達十七次之多,不過,老蘭醫生夫婦最感人的事蹟,莫過於發生於年的「切膚之愛」的故事。當時有名貧窮子弟周金耀,右膝處傷糜爛到大腿,無法癒合,危及生命,於是老蘭醫生的夫人自願「切膚」救助,老蘭醫生在讀書中發現,有人能用補皮方法,來治療沒皮膚整隻腳爛掉情形。這項全球首次皮膚異體移植的手術,雖然沒有成功,不過「切膚之愛」卻成為國內醫學倫理的活教材,民國四十五年,高雄醫學院曾請老畫家李石樵先生,以此為名作畫,傳頌一時。

  一九三六年,老蘭醫生夫婦退休返回英國,不過,四十多年來,他們對台灣人民和土地所付予的愛,卻深深刻劃于在這裡土生土長的蘭大弼的心裡。再次回到昔日熟悉的故鄉,蘭大弼有一種莫名的親切與感動,他說環境雖然變了,人卻沒有變。從小與台灣「囝仔」玩在一起,使得蘭大弼的台語說得十分道地,這對他日後在此行醫和傳教有很大的幫助。

  一九五二年,專攻腦神經內科的蘭大弼,偕同夫人高仁愛醫師,再度回到他的第二故鄉彰化服務,隨後並擔任彰基醫院的院長,以延續他父親在此的志業。提起他為何也行醫濟世,蘭大弼回憶起七歲時,一幕父親在路邊救人的難忘情景。

  戰後的台灣,醫療物資和人才都極度缺乏,蘭大弼夫婦一本無私無我的精神,積極進行彰基的現代化。一九六三年,當中華路院址落成後,彰基已經是從五十張病床,擴展到張的近代醫院,而蘭大弼夫婦用心照顧病人的精神,也成為彰基醫療同仁的模範。為了激勵同仁能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蘭大弼在院長任內,將「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做為院徽,希望同仁能發揮「視病如親」的服務態度。

  除了蘭大弼之外,他的夫人婦產科權威高仁愛醫生,也深受中部民眾的敬重,她不但經常深入中部山區部落,從事衛教和濟貧的工作,她的接生技術更是一流,許多人視她為「救命之母」,為此他們夫婦經常在急難時,奮不顧身的挽袖捐血,「輸血之誠」在當時被傳為杏林佳話。夫妻倆,一人一台腳踏車,就這樣跑遍了中部各貧困區。在採訪中,醫院特別找出這台蘭醫生專用的腳踏車,許久未見「老伙伴」,蘭醫生興奮的試騎了一下。

  一九八○年,蘭大弼夫婦退休,返回英國,他將醫院給他的兩百萬退休金,全數捐給醫院,一本畢生「只求奉獻不要回報」的初衷。在彰化出生,又將畢業最精華的二十八年歲月奉獻給台灣,蘭大弼夫婦的事蹟,獲得各界的褒揚,從榮譽彰化市民、榮譽彰化縣民、台美服務獎、醫療奉獻獎,再到景星勳章,蘭大弼對這些榮耀都謙稱是大家共同的榮譽。

  本週六,彰化基督教醫院就要歡慶一百歲生日了,百年來,彰基從蓽路藍縷,到初具規模,再到今天的頗具水準,蘭氏家族兩代四傑,近七十年的奉獻是居功厥偉,讓我們再說一聲「蘭醫生,感謝您疼惜台灣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