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莫拉克十年重建路」惡水試煉 海平面下的危機

于 凡 羅哲超  / 屏東縣

十年前莫拉克颱風,屏東縣的累積雨量飆達2600多毫米,林邊溪潰堤,造成林邊和佳冬,淹水超過一個層樓高,而附近的養殖漁業損失上百億幾乎斷了生路。十年過去了,為了避免淹水惡夢重演,部分業者改用海水養殖,並把魚塭的堤防墊高。至於屏東縣政府則力推「養水、種電」政策,鼓勵民眾不再養魚而發展太陽能、推動產業轉型。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陷落在海平面下的村落,如何自救?

老人家只拿著一塊木板在大水中浮浮沉沉,來不及喊救命,好不容易抓著救生圈,游了50公尺,抓到鐵網,保住一條老命,但還有好多人困在二樓,站在屋頂求救。

從直升機往下拍,受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屏南地區,包括林邊、佳冬、羌園全都成了一片汪洋,滾滾黃水,幾乎淹沒整個村落,分不清哪裡是河,哪裡是路。這是屏東養殖漁業史上最大災難!林邊佳冬周邊總共5百多公傾的養殖石斑業,有九成全泡湯,損失上百億!

穿著短褲拖鞋的李炯頤在魚塭邊用力撈起,準備要出貨的石斑魚,回想十年前8月8日,驚險歷歷在目。原來當年李炯頤清大電機研究所碩士畢業,申請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口試剛結束,回到老家慶祝父親節,不料一場天災,讓他遇到人生最大轉折,決定重建自家產業。揮不去的淹水惡夢,每逢颱風、大雨,李炯頤和附近養殖業者都是心驚膽顫。自己的魚自己救!李炯頤投資近四千萬,把塭堤加高到兩米,更呼籲其他業者不要再抽取地下水。

一片片追日型太陽能板,隨著光源改變角度,效能比固定式的,高出一成以上,從事光電產業40幾年的陳貴光,在莫拉克風災後返鄉加入養水種電計畫。

屏東太陽能豐沛,日照時間又長,陳貴光預估,未來20年內,一萬多公頃的太陽能板,產生7195萬度電。

太陽能板下方佔地一萬多公頃的溫室菜園,轉型種植有機蔬菜,以及瓜果類的香瓜、香蕉等等,行銷全台。為了改善地層下陷的問題,以及農漁民生計,屏東縣政府2010年推出養水種電計畫,「養水」就是不再養魚或是不抽地下水,改用自來水,「種電」則是在屋頂架設太陽能板,發電後回售給台電。

如今河堤防固再加高。被沖斷的林邊鐵路橋,也興建高架鐵路橋,終結下雨必淹,南迴鐵路中斷的無奈。每逢颱風必淹水,幾乎成了台灣西南沿海的宿命,回顧1959年87水災,統計兩天內,中部地區降下超過1000公釐的豪雨,造成農業縣市嚴重災情,也讓政府開始意識到防洪的重要性!打造不怕淹水的環境,政府陸續訂定十二項建設等多項計畫,1982年啟動大台北防洪計畫編列1114億治水預算,由北往南逐步建構台灣防洪基礎工程,但八七水災後的50年,莫拉克颱風引發半世紀以來最嚴重水患,無疑是宣告治水破功。

強降雨、林邊溪堤防潰堤積水不退,都是莫拉克水患原因之一,但自來水不普及、早年養殖戶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嚴重下陷,即使1983年水利署將屏東納入地下水管制區,禁止鑿新井,但佳冬、林邊兩鄉還是清查出超過2600口違法水井,華視新聞進一步追蹤發現,目前屏東地層下陷已達3.56公尺,比雲林、彰化縣市更為嚴峻,國境之南淹水危機持續亮紅燈。

為了解決地層下陷問題,水利專家提解方,而屏東縣政府斥資10億元興建海水供水站,供應當地養殖魚業用水,並開闢大潮州人工湖,做為地下水補注區,莫拉克後治水經費又再投入超過150億,以及前瞻治水預算271億,未來能否有效防洪面臨考驗。海平面下的村落,面臨下一個莫拉克來襲時,依然危機重重,雖然地下水位變化,下陷狀況已趨緩,但隨著都市擴張、發展,以及極端氣候挑戰,再多工程都無法保證不淹水,因此專家建議從國土規劃、都市計畫著手,打造海綿城市,與水共存,才能有效遠離淹水惡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