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彈轟炸西半部 致災性大雨都在8月初?

莊雨潔 張書銘 報導  / 台北市

這一次的熱帶性低氣壓和西南氣流引進的大雨,已經為西半布地區帶來災情。回顧過去,包含1959年87水災和2009年的88風災,8月總是出現致災性大雨。氣象專家解釋,其實在每年八月,尤其是立秋前後,西太平洋上平均會出現10個颱風,然而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颱風的速度恐怕越走越慢,發展成強颱的機率也會增加,然而過去的風災,有沒有為台灣帶來教訓和這些年我們又做了哪些改進?來看到我們的報導。

時間回到1959年8月7日,當時熱帶性低氣壓從嘉義登陸,強度雖然不到颱風等級,但兩天內中部竟然降下超過1000公釐的豪雨,導致河川水位暴漲決堤,大水沖毀房屋、農田,受災居民達30多萬人,更造成了667人死亡、408人失蹤。

就怕災害重演,1982年政府編列1114億治水預算,但到了2009年的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卻破功。土石洪水沖毀家園,小林部落慘遭滅村474人慘遭活埋,88風災帶走了681條人命,還有18人失蹤,也成為繼87水災後最嚴重的一次水患,但這幾次恐怖災害為何都出現在父親節前後?

氣象專家彭啟明說:「每年七月跟八月(平均)將近有10個颱風生成,那颱風也不是只有颱風會侵襲,颱風這個時候,這個西南氣流也常常會被,伴隨著西南季風被帶上來,最容易發生的時間就是在8月7號或8號,通常就是在立秋的這個前後。」

然而這些年來的風災慘痛經歷是否讓台灣學會防患於未然,其實在救災防災的應變,各縣市政府已經更有危機意識,然而環境保育及水土保持,卻依舊無法到位。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你的都市要重新設計,你的農村要重新設計,然後老百姓就要有警覺意識,什麼地方不能去,你的經濟行為就必須要受到一定的約束。

另外隨著地球暖化,風災的強度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氣象專家彭啟明說:「全球暖化之後有一個趨勢就是,颱風的速度是減慢的,像上次來說莫拉克風災,其實莫拉克不是很強的颱風,但是它滯留台灣3天,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災害,暖化之後颱風成為強颱的機率也會增高。」面對極端的氣候,所有防災準備只能繼續滾動跟進,超前部署,才有可能將損害降到最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