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氣候變化正成德國經濟面臨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今年7 月中旬,大洪水重創了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許多地方,在國家層面再度顯示了這一點。美國國家科學院副院長裡帕恩( Regina Riphahn)警告說: “乾旱和洪水等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現象可能是下面的危機。不幸,它比我們所設想的來得更早。”
多數企業已認識到行動的必要性,投資者也要求企業在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方面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透明度。包括安聯和慕尼黑再保險在內,歐洲多家保險公司已對來自投資方的壓力作出回應。在淨零保險聯盟 (NZIA) 中,它們承諾。至 2050 年實現無二氧化碳排放的保險組合。數星期前,安聯董事長貝特( Oliver Bäte)在提出該相關動議時強調,目標是加快向 1.5 攝氏度經濟體的必要轉型。
強化監管
銀行和投資基金也越來越關注氣候友好型融資,——它們至少作了相關宣示。不過,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 BaFin )對基金企業是否言行一致存疑。上星期,該機構發布一份法規草案,根據該草案,各基金將受更嚴格監管。該機構指出,目前,歐盟或成員國層面都沒有關於何種投資基金可被定義為可持續——或被明確允許以可持續基金的名義得以銷售的規定,因此,所謂的“漂綠”(Greenwashing)風險有可能增加。
來自公民運動“金融轉型”(Finanzwende) 的希克( Gerhard Schick) 也對德國金融業去年夏天起對巴黎氣候協議目標的自我承諾持狐疑立場。他指出,這雖是個好消息,但值得懷疑。他表示,部分自願承諾幾乎沒有超出將出台的法律規定,更何況,“自願承諾不能取代法規。”
化工行業已認識到,氣候友好型生產亦有助於業務發展。勒沃庫森特種化學品集團科思創(Covestro)的首席執行官施泰勒曼(Markus Steilemann) 表示,擴大可再生能源對於化工這一能源密集型行業至關重要,整個德國化工行業都需要“大量的綠色電力”來應對氣候變化,至 2050 年實現氣候中立。作為歐洲塑料制造商協會 (Plastics Europe) 主席,他新近呼籲提供可靠且廉價能源,以助德國制造商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自己的風電場
巴斯夫(BASF)董事長布魯德米勒 (Martin Brudermüller) 也持這一看法。他希望,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8 年減少四分之一;至 2050 年,這個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實現氣候中立。為此,巴斯夫投資 40 億歐元。其中四分之一用於在荷蘭海岸的一近海風電場項目。巴斯夫打算與瑞典能源公司 Vattenfall 共同建該風電場。綠色和平組織也指出,工業大公司的高管們已認識到了緊迫性,但對氣候保護者來說,遲至 2050 年才實現氣候中立是不夠的,尤其是,巴斯夫只是漸漸同其石油和天然氣業務剝離。
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專家蒂斯(Christoph Thies)指出,政府和企業仍在以蝸牛速度行事。世界自然基金會也表示,德國在氣候保護方面落伍。該組織德國分部自然保護董事海因裡希(Christoph Heinrich)批評說:“經濟可持續重組的最重要支柱之一,也就是風能和太陽能清潔能源的擴張被故意保持在較小範圍內。本屆政府在應對氣候危機和經濟下滑的鬥爭中顯示了戰略上的無能。” 他稱,下屆政府將必須有所作為。
氣候中立航空
此外,政府還須考慮是否應更嚴格監管另一個行業:儘管遭受新冠疫情重創的航空業自稱,也有意要為氣候保護做更多的事情。 漢莎航空稱,希望到 2030 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至 2050 年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幾天前, 漢莎航空董事長施波爾( Carsten Spohr)在介紹漢莎集團半年業績時說,“這是一段漫長旅程,但我們堅信,我們可以做到。” 他稱,希望通過更高效的飛機及可持續燃料來實現這一目標。
然而,為綠色和平組織提供咨詢服務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不夠的。他們指出, 即使完全改用電力燃料,歐洲空中交通量需減少 30% 左右,方能建起一個永久的氣候友好型系統。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Brigitte Scholtes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