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越南勞工罷工 抗議中國資方剝削

塞爾維亞越南勞工罷工 抗議中國資方剝削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中文網)37歲的阮勇(音)離開越南前往海外謀生時,他被保證會被塞爾維亞的德國公司聘用,但他的護照在抵達當地後就被中國雇主沒收,當地的工作及生活條件極為惡劣。

在阮勇及數百名越南工人本周三發動罷工後,該工廠的情況以及用於引誘員工的所謂詐欺行為登上塞爾維亞的新聞頭條。

北京在塞爾維亞和臨近的巴爾幹國家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希望擴大在中歐的經濟足跡。塞爾維亞也迅速從中國的投資中獲利。但該國不斷被指責對中資企業的運營採取放任態度。來自民間社會、人權團體和媒體的批評聲指出,塞爾維亞政府對環境問題和侵犯人權行為視而不見。

生活條件惡劣

這些越南工人受雇為山東玲瓏輪胎在塞爾維亞北部小城茲雷尼亞寧(Zrenjanin)興建歐洲的第一家中國工廠。媒體前往實地查訪後發現,約500名人生活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人們睡在沒有床墊的上下鋪,宿舍中沒有暖氣和熱水。他們的護照被中國雇主收走,困在塞爾維亞的平原上孤立無援。一些越南工人對媒體表示,即使出現類似新冠肺炎的症狀,也沒有得到任何醫療照顧,經理只告訴他們留在房中不要出門。

該項目被塞爾維亞和中國官員吹捧為兩國"戰略伙伴關係"的體現,但已因為生產輪胎可能造成的潛在污染遭到環保人士的嚴格審視,如今又因為勞工待遇問題引起人權組織關注。人權人士警告,這些工人可能是人口販賣甚至是奴役制的受害者。

非政府組織Zrenjanin Action的活動人士Miso Zicanov表示:"我們目睹了對人權的侵犯,這些越南工人的工作條件惡劣,護照和身份證明文件被中國雇主拿走。他們自五月就在這裡,卻只拿到一次工資。他們試圖回越南,但首先需要取回證件。"

越南工人阮勇拍下了宿舍內部的影像傳給法新社稱,他們獲得的待遇與當初求職時獲得的承諾不符。"我們就像住在監牢裡,所有人的護照在抵達機場後就被中國雇主收走。"

他接著表示:"我不能透露更多,因為我怕會連累其他人。"

在工人發起抗議前,私人保安就已守在在工廠旁的宿舍周圍,阻止媒體進入廠區。

另一名工人阮文值(音)表示:"一切都與我們在簽署的文件不同。生活糟糕,食物、藥物、水……一切都很糟。"

阮文值穿著涼鞋,在冷風中瑟瑟發抖。他表示,與他同住一個營房的大約100名工人參與罷工,其中一些人因此被解雇。

人權組織A11和Astra本周發表了聯合報告,要求塞爾維亞當局採取"緊急行動"。"大量既定事實表明,勞工有可能成為以勞動剝削為目的的人口販賣受害者。"

該份報告指出,越南勞工並未得到暖氣、電和熱水,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和污水處理系統。A11的人權律師Danilo Curcic對當地電視台N1表示:"當地的條件遠不適合人類居住。有些人甚至不會在這樣的條件下飼養動物,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據A11稱, 該工廠的建築工在過去六個月內已發動兩次罷工,原因是拖欠工資和食物短缺。N1電視台本月播出的一部紀錄片也展示了工人在臨時宿舍的生活空間狹窄。

"令人難以接受"

歐洲議會德國議員馮·克拉蒙(Viola von Cramon)表示:"一個歐盟候選國容忍此事發生在其領土上,並對歐洲境內可能發生強迫勞動保持沉默,令人無法接受。"

玲瓏輪胎發表聲明稱,越南工人並不是該公司的正式雇員,是由中國承包商招聘。聲明寫道:"玲瓏公司對其承包商的唯一義務是向其支付合同規定的工作補償。"

玲瓏輪胎還指出,該公司計劃與分包商召開會議,以"告知他們公司堅持的價值觀",並要求將工人遷移至更好的住所。但該公司並未回應法新社進一步澄清的要求。

越南外交部表示,官員並未收到有關該工廠出現"暴力和騷擾"的報告,但正密切關注情況。

塞爾維亞是中國在歐洲擴張和投資政策的重要地點。鑑於有報導指其違反巴爾幹國家的反污染法和勞動法規,中國企業對其項目三緘其口。

中國銀行向塞爾維亞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資助承建高速公路、鐵路和工廠的中國公司。這並非人權團體第一次指出其侵犯勞工人權的行為。

與中國"鋼鐵般的友誼"

經過幾日沉默後,塞爾維亞官員表示反對工地的"非人道"條件,但同時淡化玲瓏輪胎對勞工處境的責任。

塞爾維亞總理布納比奇(Ana Brnabic)在證實工人已被遷至更合適的住所後表示,這起事件可能是針對中國在該國投資的一場陰謀。

該國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自上任以來大力拓展與北京的關系,並表示兩國擁有"鋼鐵般的友誼"。

塞爾維亞是最早取得中國新冠疫苗的歐洲國家之一。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武奇契在收到中國供給的醫療物資時還曾親吻中國國旗。

在越南工人罷工的新聞登上頭條後,武奇契強調,中國的投資仍將是重中之重。

"你想要什麼?摧毀價值9億美元的投資嗎?" 武奇契周五如是說。"如果越南人需要幫助,我們會幫忙。但我們不會趕走投資者。"

(法新社、美聯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