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潔
曾擔任兩岸新聞報導獎報紙類評審、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的趙建民分析, 近年參賽作品以經濟貿易及中國大陸的社會運動有顯著的變化,吸引很多新聞工作者的目光。
趙建民指出,近幾年看到兩岸新聞報導獎顯著的變化,第一,隨著兩岸雙邊的實力增長,過去兩岸新聞報導有關台灣和兩岸關係,體現的價值及優越性也更加突出,尤其經貿方面,大陸進展的快速從參賽作品中有相當程度的反應,因此吸引很多新聞工作者的目光;第二,中國大陸的社會運動增加,雖不至於用「風起雲湧」這幾個字,但可以說到處都存在著不同方式的社會運動,像經濟、環保、社會階層等,因此看到這幾年有更多相關的報導。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得獎的不一定都是大的媒體集團,有時候專題報導獎得主是中小媒體或是個別記者,他們願意花時間從每個議題深入報導,當然,大媒體經常是軍團作戰,很多記者用不同角度和面向跑一個議題,這是他們人力上的優勢,但並不代表很多資源被壟斷。
趙建民說,台灣媒體在兩岸報導的方向比較不一定,新聞報導方面多半是圍著兩岸交流走,而專題則是以記者有興趣的議題,例如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做扶貧報導,或是深入內陸訪環保議題,因為中國在追求發展時難免忽略環保,這樣的報導感覺有價值令人耳目一新。
過去同樣擔任評審的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葳威也認為,兩岸新聞報導獎讓大家看到比較專業的兩岸資訊,然而後來很多官方舉辦的新聞獎被取消,像是客委會舉辦的「客家新聞獎」和原住民的「雲豹新聞獎」都很可惜,立委說公部門不適合頒新聞獎,認為影響新聞報導或取材,但她認為,若能讓非官方性質的基金會或是民間組織承辦比較妥當,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做兩岸招生,除商業外就屬兩岸校園交流最頻繁,說不定可以結合。
趙建民表示,新聞交流是一個最傑出的方向,大陸一黨專制沒有新聞自由,這兩年因為社會媒體的壓力下有再上升(自由度),因此中國大陸在追求公民社會的自由化和民主價值的過程裡,比以前更加強烈,在這關頭上台灣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