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開放資料」的運用能力

◎黃肇松

半年多前,中國大陸網路公司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迄今市值已超過新臺幣六兆元;搜尋網站龍頭美國谷歌公司,市值更達新臺幣十一兆元。無論是阿里巴巴的網路交易抽成,或谷歌的靠搜尋賣廣告,都與大量資料的蒐集、整理及運用有關。

可以說,資料已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原物料,而與二十世紀珍貴原物料糧食、原油及稀有金屬礦產等大異其趣。資料到處都是,如果不能妥為蒐集處理,久而久之,就變成垃圾;處理之後,如沒有運用能力,也是廢物。

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研究指出,開放資料可幫助教育、消費、金融、電力、石油、天然氣及衛生照護等產業,每年產生四兆美元產值。英國政府立即成立「開放資料研究院」,迄今已協助許多超商及銀行大幅度展業。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雲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在,我們正面臨著一場「開放資料革命」,需要產官學正視面對。迎接愈來愈透明的社會,政府應加速研究擴大公共資料的開放,並立法保障人人都能透明分享。企業分享資料擴展業務,應回饋創造工作機會及強化公共服務。

至於個人取得資料,應該用在監督政府決策的公平及正確上,督促企業善盡社會責任。這種改善決策的能力,須從小培育。學校應培養學生的資料分享文化,學者應指導學生運用開放資料的能力,共同打造更有效率、更民主的社會。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