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兒
走進中央社,最為耀眼的是看起來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五歲的他們,喀啦喀啦的打字聲比起其他埋首工作的人們毫不遜色,前頭有個方型辦公桌,大大的旋轉椅上空無一人。
旋轉椅的主人是中央社數位中心主任張銘坤,他苦笑的指著看起來相當年輕的職員們說:「他們就是中央社的小編,而跟這些年輕人相處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戰。」
中央社數位中心成立於2015年2月,張銘坤過去曾經在中央社擔任過大陸新聞中心新聞組組長、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記者及國內新聞中心國會組長,初接任與過去性質完全不同的數位中心主任一職時,讓他有了更多挑戰。
「在中央社當數位中心主任就是一個新世代的挑戰,我偶爾也會自己學剪片。」努力學習新事物,張銘坤看起來有些羞赧,但為了跟上時代的趨勢,他一向不遺餘力。
張銘坤是中央社數位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帶領中央社數位轉型的路並不容易,國家通訊社的媒體性質不可諱言的讓數位轉型有一些包袱,但他堅定的說:「我們會很努力,不做腥羶色又能夠吸引閱聽眾絕對會是我們不變的目標。」想了一想又補一句:「雖然執行起來真的很難。」
張銘坤徐徐的說,先前他是信奉資深主義,但到了數位中心之後,發覺有許多工作非年輕人不可,就連目前中央社點擊率最高的自製影片,都是由年輕的實習生所做的作品佔居第一。
回想起初接任數位中心主任的時光,張銘坤說:「先前帶新人會覺得好煩喔,很多事情都要一直教,可是到了數位中心之後,我反而會覺得是我們都要跟年輕人學習。」
帶領屬下時難免會有摩擦,特別是在求新求變的數位中心更需要彈性的思維,而年齡上的隔閡不僅帶來距離也讓溝通變得更加困難。「比方說年輕人會想要嘗試新做法,以我的眼光看會覺得不妥,但他們就會認為你又不懂,這樣很容易就有爭執。」提起本應不愉快的爭執,張銘坤卻一臉輕鬆。
張銘坤曾獲得行政院新聞局的「金鼎獎」及兩岸新聞報導獎,他自稱,自己像是個吃新聞熱能的怪物,工作心態也是「永遠的記者」,不論工作性質或是身分上的轉變,就像跑新聞一樣永遠在挑戰。
「妳知道嗎?以前中央社可是很難進來的喔,我那時候考進中央社,覺得自己超厲害的!」講到擔任記者的種種事蹟,張銘坤坐挺身子,眼睛都亮了起來。
張銘坤自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在來到中央社以前曾經任職於工商時報、青年時報及中華日報,他熱情的講解過去在解嚴時代媒體的混亂歷史,得意的撫撫下巴說:「我算是有站在浪頭上的人,青年時報、中華日報的任職時間剛好都是有趕上他們的巔峰時期。」語畢還忍不住竊笑,怕自己太得意。
不僅是趕上巔峰的人,更是要努力創造巔峰的人。在擔任數位中心主任期間,中央社的粉絲團突破20萬粉絲、推出自製影片的比率提高、在網站推出資訊圖表及配合臉書每天新增「每日一圖」,都是中央社朝向數位轉型一點一滴所努力的成果。張銘坤表示,也許和其他家媒體業者比起來,中央社能夠嘗試的路相較之下較為侷限,但依舊會努力開拓新做法。
不管是數位化的新作法或是世代溝通的難解情結,其實就如同張銘坤說的一樣,他是「永遠的記者」,記者永遠會找到方法去解決、突破困境,且有足夠的適應力能夠生存在任何環境,在未來的歲月,相信他都能夠帶領中央社數位中心克服一切的新挑戰。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