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嫣、王亦信 / 新北市
「減量、減塑是我們的核心。」海湧工作室創辦人 — 陳人平的眼神透露著堅定。創辦不到兩年,他憑著對海洋資源專精的研究,一次又一次拿著麥克風,襲著一身淨灘裝備,站在近百人的團體面前,述說對海洋保育的重視和對海洋生物的尊重,願這份理念能如海浪般,一波一波的拍打出去,傳遞至更多人心中。
畢業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碩士的陳人平,退伍後曾任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環境教育部主任,從事海洋資源研究工作,研究期間發現太多海洋問題浮在檯面上,卻沒有人領隊去解決。因此,陳人平決定走出辦公室、自行創立工作室,以行動去解決在研究中發現的種種海洋問題,用分享的方式讓更多人正視海洋環境。
二〇一六年,陳人平開始以海湧工作室的名義辦演講、舉辦活動,直到二〇一七年正式登記為公司,發展多元的環境教育活動。海湧HIIN,具有海洋的意象,也兼具本土意識。HIIN由海浪的台語音而命名,HI代表向海洋打招呼,IN則是參與、拉近民眾與海的距離。
環境保育從自己的家鄉做起,每個人必須先關心自己的家鄉,再循序漸進推廣到整個地球。透過舉辦講座和環教活動,灌輸正確的觀念以改變台灣社會陋習,例如過度使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保麗龍餐具等。陳人平希望每位參與活動的人,能夠更加了解海洋生物遭受的處境,以及親身體驗淨灘活動後,在撿起海邊垃圾的同時,拾起對海洋的責任心,並且讓這份意念能夠像海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推廣出去。
海湧工作室以舉辦講座與環境教育活動為主,其中講座來自學校團體、企業和相關的非營利組織邀約。至今舉辦數場講座,如「吃的對,也可以愛海洋」「海龜漫遊之旅」「海岸徒步環島紀實」「失控的海洋」等。他們走進學校和社區,讓更多寶島居民知道家鄉正面臨的種種困境,也將愛環境的種子散佈到各個角落,激發改變的可能。
除了環境講座,海湧工作室不斷發想不同的環教活動,例如親子踏青活動、海廢大改造DIY活動、海岸小旅遊、地質觀察、淨灘活動等,目標於改善台灣的海洋環境,為海洋生物打造友善的居住地。海廢大改造DIY為藝術創作活動,由海湧工作室創辦人之一郭芙負責,教導民眾將海邊撿到的垃圾改造成藝術品,重新賦予廢棄物生命,讓民眾帶回家做紀念。他們舉辦許多戶外的體驗、淨灘等活動,讓大朋友、小朋友親身踏上那些受污染的沙灘,撿起人類因貪圖方便而遺留給海洋的垃圾。
海湧工作室目前已經與台北市和平高中共同舉辦兩次活動,將軍訓課半天的打靶日,延長成早上淨灘,下午打靶的校外教學。陳人平表示,學生的校外教學往往是去遊樂場,因此想到在這樣長時間的旅遊下,能不能加入一些服務學習或是對環境有幫助的活動。校外教學為各校的固定性活動,若能夠持續與學校合作,不但讓校外教學變得有意義,更是讓幫助海洋成為永續的服務。
一百零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海湧工作室帶領新北市板橋高級中學一年三班、一年五班、一年十二班的學生到萬里加投下寮海岸。三個班級共一百二十六位學生,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撿了將近二十袋垃圾,垃圾以塑膠類為大宗,其他也包含玻璃類和保麗龍。
一年十二班李欣嚴老師帶著四十二位學生參加,除了是第一次帶學生淨灘,也是李新嚴首次淨灘,她表示,希望校外教學不要只有玩樂性質,希望透過這次的海洋講座和淨灘活動,讓學生在高一時便能培養愛心和公德心,一同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海湧工作室突破同溫層,將淨灘活動的呈現方式變得更加多元,觸及不同性質的民眾。陳人平表示,本來會參與淨灘的人就是對海洋有關心的民眾,而比較不環保的人本身就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環境議題。加上現今許多人的旅遊都像速食一般,一窩蜂地跟著網路上的推薦,到了現場卻只是走馬看花、無謂的消費。
因此,陳人平推出綠色旅遊和深度旅遊,旅行景點的銜接都是步行就能夠抵達,同時也會安排當地居民或歷史家說明當地的文史故事,讓民眾能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旅遊最後會安排淨灘活動,希望民眾在欣賞自然、消費自然的同時,也能回饋自然,達成環境永續。
另外,海湧也推動在地化的淨灘活動,唯有在地人一同響應淨灘的活動,重視和珍惜環境資源,環境的改變才能永續。因此推動在地化活動,讓當地人知道,有一群人這麼關心海洋的民眾願意做一小時的車程到這裡淨灘,希望當地居民感受到用心後,能一起加入對環境的愛護。
說到海湧工作室的未來,陳人平笑得燦爛,他希望能有越多人加入幫助海洋的行列。最終目標是公司收起來的那一天,代表環境已經不再受污染了。他說:「那一天,我們去海邊不再是撿垃圾,而是可以輕鬆、放鬆地躺在海灘上。」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海湧工作室 拾起民眾對海洋的尊重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