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5 20:01

翻轉負面形象 找回 「猴厝邊」

林家瑄、林至柔  / 高雄市

高雄市鼓山區壽山里是台灣獼猴的棲息地之一,近年來由於人類餵食的行為,改變了台灣獼猴原本的生活型態。猴子逐漸依賴人類餵食而失去覓食的本能,也造成許多人猴衝突。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推動「猴厝邊」計畫,希望從人的這一方開始改變,幫助民眾建立對待野生獼猴的正確觀念。

搶食擾民 人猴衝突不斷

高雄市壽山區能經常在路邊看見台灣獼猴出沒,人猴共存情況普遍。 攝影/林至柔

近年時常可看到媒體播送台灣獼猴攻擊遊客、搶食物等事件,不時就有猴子攻擊遊客、搶食物等事件傳出,人與猴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

每天清晨四、五點是台灣獼猴開始活動的時間,但當地居民卻不樂見,許多民眾表示,清晨還在熟睡時,就被猴子在屋頂上走動的聲音吵醒,作息時間都得要配合猴子。經營早餐店的婦人也說,有一次早上在準備食材時,猴子趁她轉身不注意的時候將整條吐司搶走逃跑,讓她非常無奈又生氣。也有許多遊客表示,登山遊玩,都很怕被猴子攻擊、搶食,更不敢帶小孩一起爬山。

尋求平衡 與猴共存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試著從人的這一方開始改變,調查人猴衝突的起因、導覽活動以及社區講座,並在二O一七年開始推動「猴厝邊」計畫,幫助民眾建立對野生獼猴的正確觀念,重新建立人與猴的關係,並設立「猴厝邊」社群網站,邀請民眾一同提供獼猴在生活周遭的照片,並且定期舉辦講座加強與周邊居民的互動和溝通。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蘇秀慧表示,人們應該是要去尋求人猴的和平共處,近年來頻傳猴子攻擊人類的事件,但其實是因為許多觀光客會餵食猴子,導致猴子認為「人類的食物是可以吃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與猴子近距離接觸,導致許多人誤解猴子都會搶人類食物,造成人與猴的對立關係,也漸漸讓台灣獼猴失去自主覓食的能力。

蘇秀慧說,其實人們能從自己開始做起,建立正確的觀念,不餵食猴子,讓他們回歸原本的生活,與人類保有一定的距離,便能與其和平共生。

舉辦講座 互通式傳達理念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透過舉辦演講活動,親自教導老年人對於台灣獼猴的正確觀念。 攝影/林家瑄

「猴厝邊」計畫一開始使用網路傳達理念,但成效一直不彰,後來發現原因是壽山附近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不常使用網路平台,所以接收到的資訊有限,因此改以舉辦社區講座、導覽活動等來宣導。壽山里里長陳進興也親自參與演講活動,鼓勵當地居民多參加,建立對台灣獼猴正確的觀念。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生曾建閔說, 當他們發現社群網路帶來的影響不夠時,他們開始嘗試在實際的地點做改變,例如建立許多有趣、引人注意的告示牌,希望能對當地居民、遊客有一定的影響力。參加過講座的老先生、老太太們表示,他們接受過正確觀念之後,遇到遊客都會幫忙宣導,希望大家來到壽山玩得開心,也能對台灣獼猴有正確的動物保育觀念,不要餵食牠們,才是真正保育牠們的方式。

人類的餵食行為,導致台灣獼猴逐漸失去與人類生活的界線與覓食本能。圖片提供/曾建閔

曾建閔說「猴厝邊」計畫在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之後,已經慢慢看見成效,不僅當地居民有基本的觀念,在「猴厝邊」的活動專頁上也漸漸有許多居民、遊客們只要看見有人餵食猴子或是觀察到猴子出沒的地點,都會在活動專頁上與大家分享,如果看見有遊客餵食,也會檢舉並拍照上傳專頁,大家便會找出遊客餵食地點,進而用大家的力量加以勸導、改正。

曾建閔說,他們最終希望傳達的動保觀念就是跟獼猴相處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餵食、不干擾。不干擾包含的層面非常的多,例如經過牠們生活環境的時候,要跟獼猴保持一定的距離,讓牠們過原本該有的生活,人們也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步調。雖然這個部分很難去完成,畢竟猴子已經長時間被人類影響,但人們要讓動物了解到,人跟食物是不能連結的。從小地方開始一點一點的做起。要改變猴子並不容易,但最開始能做的改變其實就是我們與猴子之間的相處方式。

採訪側記

凌晨五點我們與曾建閔一同上壽山,曾建閔很仔細地向我們介紹猴子的習性。一開始我們對猴子還有些害怕,與牠們近距離接觸之後才發現他們對人類一點也不陌生,也不帶有任何惡意,與我們平時接收到獼猴會攻擊人類的資訊並不相同。曾建閔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是一個把興趣當飯吃的人。」從他的眼睛中看得到對於台灣獼猴保育的熱忱。蘇秀慧在訪問之後也問我們對於獼猴保育的看法,並謝謝我們報導他們所做的事能讓更多人看見,但是我覺得台灣獼猴的保護是全台灣人的事,其實是我們該謝謝他們,努力付出守護這片土地上的動物。下山之後我們到了演講活動的現場,蘇秀慧認真的向鄉親宣導正確的保育觀念,讓我們看見有一群人正努力的提升台灣動物保育的意識。

延伸閱讀

從理解開始 一起實踐相「挺」動物

動平會拍動物農場紀錄片 盼提升動物權

獸醫師返鄉 守護金門野生動物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翻轉負面形象 找回 「猴厝邊」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