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俞均、李旻潔 / 台北市
走進浪人食堂的小攤販,被醒目的湛藍招牌和日式風格的外觀所吸引,接踵而來的咖哩炸物香味和濃郁的茶香,使人飢腸轆轆,再往前走幾步,精雕細琢的文創小物和陳列的書籍,讓人愛不釋手,這裡就是慕哲人社推出的「浪人食堂 x 文創」的攤位。
慕哲人社在饒河夜市推出「浪人食堂 x 文創」的饒河街計畫,由松山教會提供場地,並且招募五位無家者長期在現場工作,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街友」。他們販售炸物、飲品、有關貧窮議題的書本和無家者創作的文創商品,目的在於提供無家者就業機會,也希望藉由大眾和無家者之間的互動,打破既定框架,產生對話和理解。
「我們創造一個自在、開放的互動場域,讓無家者和一般民眾可以很自在的接觸和了解。」慕哲人社理事長余思賢認為,當無家者轉換成服務者,可以向大眾介紹產品,也能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經由這些方式的接觸,在夜市這個公共場域之中,能讓無家者和消費者之間都是自在且輕鬆的。
至於取名為浪人食堂,背後也深具涵義。「浪人」表達出無家者的時而流浪的處境,以及浪漫的情懷;再者,浪人食堂和日文較為接近,希望將日本職人精神帶進攤位之中。實際上,浪人食堂有專業的廚師團隊進駐,成員們用心和堅持在食物和文創商品上,也呈現出職人的精神。「是一個很free的詞,被賦予新的意義。」余思賢眼神中帶著堅毅,他希望一般大眾看到攤位名稱時,能拋下刻板印象,用新的角度去認識。
「空間上規劃文創品的展示,是因為可以讓大眾看到無家者不同的面向。」余思賢笑著說,販售炸物和飲料是因為符合夜市的特性,在夜市這個熟悉的場域之中,藉由消費者和無家者的互動,能增進彼此之間的對話。文創商品則多了一份堅持,許多文創攤位中的木工小物,都是無家者自己設計,在向大眾述說作品的理念時,讓大眾更加了解他們的內心柔軟的一面,這個過程也是無家者努力和社會重新連結的方式。
「很感謝來消費的顧客。」浪人食堂的超級銷售員徐大哥,專門負責販售文創商品和書的部分,有時候也會支援飲品跟炸物的攤位,徐大哥之前在人生百味負責街賣的工作,原先的工作經驗加上自然且風趣的行銷方式,曾締造一天破六千元的銷售紀錄,他喜歡和顧客分享自己的人生閱歷,其中販售的《街頭生存指南》一書中,收錄徐大哥以往在街賣的小故事。
「無家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是迫不得已才進入這個狀態。」負責飲品的林子結,因緣際會下進入浪人食堂擔任店員一職,在和無家者互動的過程中,他了解是許多因素造成普通人淪為無家者,有時候是生活因素,有時候是環境使然,共通點都是迫不得已。
「團隊最重要,無法單靠個人。」徐大哥收起幽默的口氣嚴肅的表示,團隊精神相當重要,都應該自動自發去招待每一位客人,徐大哥也希望未來在士林夜市能有一家分店,使更多無家者以及街友有一份穩定的經濟收入。
「而不是說這個地方有些錢賺,哪天不想做了也不告知就離開。」余思賢認為,當浪人食堂的每一分子有「團隊」的認知時,會去思索如何讓生意更穩定,甚至提出改進建議,團隊有共同力的目標相當重要。
二〇一一年,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調查發現,街友工作比例高達七成,但工作相當不穩定,以打零工居冠,且餘八成的街友每月月收入低於五千元。從資料能發現實際上,街友並不是整日無所事事,對於未來仍希望有穩定住所和工作。
「九成的街友都認為自己是不一樣的街友,是一個努力的街友。」余思賢提到自己發現的特別現象,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於「街友」貼上汙名化的標籤。而這也是浪人食堂努力破除的方向之一,共創一個自在互動的環境,對話和理解之後,在這裡改變的不會只有弱勢者,大眾的觀念也能隨之改變。
採訪側記
採訪尾聲,我們在浪人炸物一起點了蒜香杏鮑菇和綜合炸雞桶,在火候控制得宜的情況下,感受到咖哩和雞肉最完美的詮釋,搭配上半糖去冰蜜香紅茶,邊享用邊和余思賢先生聊天,他推薦我們去觀看《民主藝匠》這本書,他也告訴我們「窮學盟」創立理念,並分享自己在夜市第一線的心得,他更直言,「溝通」非常重要,藉由意見交換,才能拋下既定想法,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他因而了解徐大哥在行銷文創商品的不一樣手法。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浪人食堂 兼具職人精神與浪漫情懷的攤位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