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來去 只為了一起熬這一鍋「書粥」

人們來去 只為了一起熬這一鍋「書粥」 | 華視新聞

李宥辰  / 台東縣

「選擇一個小朋友會被說長大要離開的地方去開書店,我覺得會對他們起到一些衝擊吧。」店長高耀威說書粥書店坐落於台東縣最北端長濱鄉,在這個宛若遺世獨立的村落,書店的到來彷彿在水中丟下一顆維他命 C,讓書本擾動著久未聞書香的居民們。

到一個「遠得要命」的地方開書店

長濱鄉位於台東縣與花蓮縣交界,距離台東市區有近兩小時車程,也沒有火車經過,這是一個到哪都稱不上方便的地方;然而在這一個與世隔絕的鄉下,卻吸引了台南正興街再生推手高耀威,遠道而來開了街上第一家書店。

高耀威說,過去自己做的都是屬於都市型的社區發展模式,久了之後自己也會開始思考,如果說是偏鄉型的社區發展模式,應該要用怎樣的方式去介入,最後決定要以書店的模式來嘗試。

「是長濱找我來的,當初想要開書店,馬上就想到長濱。」高耀威笑說。幾年前因朋友移居長濱,自己因而有機會拜訪,也喜歡上了這個遠離市囂的地方,後來在出現開書店念頭時,第一個就想到這個東海岸小鄉村。

但成立書店的過程卻是不如想像般順利,一開始以為鄉下租金應該比市區低,但實際上為了找到合適的地點,持續在台南與長濱間來回四個月,最後碰巧遇到當地一間咖啡館要搬遷,才找到現在書粥所在的店面。

書粥書店坐落於台東縣長濱鄉。 攝影/李宥辰

不張羅旗鼓 低調的社區介入

高耀威過去曾在台南正興街經營服飾店,被視為推動當地社區活化的大功臣,不過這次來到長濱,與自己過去在正興街那種較為「高調」的方式,如創辦社區雜誌、舉辦辦公椅競速大賽不太一樣,沒有舉辦盛大的開店活動、甚至第一個花籃也等到開店後一陣子才由當地瓦斯行老闆送過來,書粥的開業顯得較為「低調」。

「我並沒有想辦法去讓書店與長濱融合,就是把書店開了,像是你把維他命C丟進一杯乾淨的水一樣,化學變化會自然產生。」高耀威說,長濱是個小地方,從當初自己放出想開書店的訊息,在久未有外人到來的長濱,就足以讓居民的生活開始有了些改變。

當大家開始談論「怎麼有個外地人想來這邊開店,而且還是書店!」,甚至是「我們這邊沒人要看書啦!」,就算起先是悲觀地想法,但只要讓居民對書店產生興趣,第一步就算是踏出去了。「書店究竟能不能生存下去,我相信不只我在想,當地居民也會想,光是這樣的社區介入,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高耀威說。

書粥店長高耀威。 攝影/李宥辰

遠離塵囂 牽起鄉村與書海的橋樑

書店從二月開業至今,已經達到當初開店的目標,也就是能夠自給自足,單靠賣書收入來負擔店租水電,店內擺設採用一半新書一半二手書,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也能夠為當地居民帶來目前世界上的新知識與新故事。

在選書上面則十分多樣化,起初是以自身喜好選書,多半以小說為主,高耀威想說這邊的人有些家裡沒有電視,閒暇時候只能看星星、看大海,或許他們會喜歡閱讀故事;而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在地居民也會對高耀威提出自己有興趣閱讀的書,如農作生態、地方創生的書都很有人氣,未來也會根據實際銷售狀況調整進書的比例。

「這邊的人雖然說住在遠離都市的地方,但也許更有時間去追求知識,都市的人沉浸在滿滿的八卦新聞之中,而這邊的人卻可以選擇自己想看什麼。」高耀威認為,長濱的知識分子對於知識的慾望不會亞於都市,有一次來了位種玫瑰花的農夫,進門後出乎意料的挑了一本講全球趨勢且十分厚重的書;店裡也時不時會有居民拜託高耀威幫忙訂書,書店的出現,讓居民能夠有新的管道去接觸過去較沒有機會認識的事物,對於城鄉差距的消除,雖不能一步到位,卻也是一個默默改變的方法。

店內隨處可見的有趣標語。 攝影/李宥辰

野百合的春天

「長濱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也會有書店,可說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啊。」從開店至就支持至今的長濱鄉民池祥鈺笑說,這是一間有溫度的書店,它為長濱帶來了以往從未見過的事物,除了書籍本身的文化氣息,也有許多活動可以參與,如《閱讀的島》獨立書店雜誌,就曾在書店舉行分享會,吸引許多鄉民參與;一些在地歌手也會利用店內空間,舉行小型演唱會同樂,這些以往不會在長濱出現的活動,現在都因為書店而串連了起來。

池祥鈺說,有些鄉村的外地人總是一來就十分高調,不會去思考如何與當地文化取得平衡,但書粥卻很不一樣,它低調的作風與長濱的風氣可說是相輔相成。

「店長是一位很正面、且願意傾聽的人,因為這樣讓人與人間的溫度,在這間小書店開始產生,而他所帶來的這些知識,也讓重要的文化資產建立了起來。」池祥鈺說。

店長高耀威與長濱鄉民池祥鈺。 攝影/李宥辰

反思與沉澱 換宿模式的身分轉換

由於高耀威每個月仍然有一半的時間得留在台南,一方面繼續維持自己原本的正興街再生活動,另一方面也是為收入無法預期的書店留後盾,為了解決這半個月的空窗期,獨特的「店長換宿」就此產生。

「起初單純因為我無法一直在這邊顧店,而別的換宿多半只是小幫手的腳色,在我這邊則就是完全的信任,店給對方管,賣書的收入也是。」高耀威笑說,一方面長濱有著誘人的先天條件,緊鄰著東海岸,對於想要逃離都市喧囂的人來說非常適合,而經營書店的權力更是少見,讓每個想來書店換宿的人都十分期待。

高耀威說,每半個月來回一次長濱,是給自己每個月一次自我反思與沉澱的機會,而對於從全台各地前來換宿的人來說,也是一個能暫時拋下自己的身分,與自己展開對話的時間。有一次一位從南部前來換宿的主管,在職場上做的並不是很愉快,想利用來長濱的這段時間散散心,一方面體驗不同生活,也能夠思考自己的未來該如何走,結果回去就決定離職,走向不同的人生。

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換宿的店長們就宛如每個月都會換人的特別講師,有百貨公司員工、行銷專員、歌手、插畫家等,甚至也有國中生自己一人前往,每個人都能夠給長濱帶來以往未有的新氣息,「有著不同習慣、不同個性、不同價值觀的人來到這邊,也會讓大家開始好奇,想去了解這次來的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樣子來書店的動機就產生了。」高耀威認為,就算店長什麼也不做,只要一個不一樣的人走進這個生活圈,變化就會慢慢產生。

高耀威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換宿故事是來自一位退休老師,他在顧店的時候有幾位下課的學生,進來書店翻翻書開始寫起作業,學生寫到一半抬起頭來問「老師什麼叫做婆娑?」老師指著門外說「那個樹被風吹過時,搖曳的樣子就是婆娑。」而學生又問甚麼是露珠,老師則回說你們早上出門時,葉子上的水滴就是露珠。高耀威說,這種可說是只有在鄉下才會有的對話,因為有了這家書店、有了這位換宿的老師,教育就在這裡發生了。

「為什麼你們長大都要離開呢?」

長濱鄉人口演進圖。 製圖/李宥辰

長濱鄉沒有高中,多數的孩子在國中畢業時就得離開家鄉,而偏鄉又苦於高齡化與求職不易,畢業後會選擇返鄉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我覺得我選擇一個多數孩子都會被說長大後要離開這裡的地方去開書店,對於這些孩子應該能起到一些衝擊吧。」高耀威認為,書店所帶來的不同思維,或許能讓孩子們在得到更多資訊的情況下,去作出對自己最為適合的決定,而不是國中畢業之後,一昧的往都市跑去。

「全世界都在面臨少子化、資源不均的問題,鄉村是一定人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老,而我們怎麼去透過日常的行動去解決,我選擇了來到長濱開店,去試著找到一些新的平衡。」高耀威說。

採訪側記

如文內所說,這是一間不容易抵達的書店,某種程度上能夠實際到長濱去採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實際到了長濱所感受到的鮮活生命力,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採訪過程中,深深覺得高老闆是一位行動力滿分的理想家,到台東鄉下開書店真的是非常需要勇氣的一件事,讓我在來回總計四小時的路程上不禁一次又一次的冒出感謝與佩服的念頭。

延伸閱讀

台東書屋計畫 以立為孩子「築」夢

帶二手書 到台東「晃晃」住一晚

充滿書香的自然教室 綠書店

都蘭小洋房書店 為社區注入藝文氣息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人們來去 只為了一起熬這一鍋「書粥」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