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未來 幫助聽障者輕鬆聆聽

洞見未來 幫助聽障者輕鬆聆聽 | 華視新聞

黃沁怡、張希夷  / 台北市

【記者黃沁怡、張希夷/臺北市報導】下午三點的辦公室傳來陣陣討論聲,陳柏儒正在和同事溝通人聲技術問題,如果不是耳朵上配戴著助聽器,很難察覺他是一位雙耳重度聽障人士。陳伯儒把缺陷變為優勢,研發出聲音處理模型,讓聽障者在吵雜環境中,也能專注於特定人聲,一舉斬獲高通創新賽冠軍和科技部年度最酷科創獎。

洞見未來營運長陳宥任(左)執行長陳柏儒(右)。 攝影/黃沁怡

聽障甘苦談 坎坷成長路

「洞見未來」於二〇一八年三月正式創立,由曾在聯發科當半導體工程師的弟弟陳柏儒負責技術研發,有投資背景的哥哥陳宥任管理公司的營運,團隊花費近一年時間研發多人聲分離引擎,運用人工智能模型演算法與晶片串接,達到降噪的功能,透過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技術,推出了低功耗、小體積的電子訊號處理器晶片,即便身處嘈雜環境,也能在十毫秒內分離出主要人聲,並定向強化。這項技術在市場上獲得認可,拿下高通台灣新創競賽冠軍和科技部年度最酷科技新創獎,同時洞見未來也受到國際大廠的青睞,二〇一九年洞見未來加入高通全球商用生態系,用多人聲分離引擎結合高通藍牙音訊平台,提升無線耳機的音質,並入選微軟新創加速器,和微軟進行從技術到商業模式上的全面合作。

三歲時,陳伯儒被診斷出患有聽力障礙,但他盡力突破身體侷限。從小練習發音,不用手語交流,又因為對音樂充滿興趣,還學習小提琴、鋼琴,甚至加入合唱團。這些不可能的背後,都少不了他付出的耐心和努力,因為聽不到自己發音,陳伯儒學習說話格外困難,父母讓他從小配戴助聽器,請私人家教輔導,用讀唇型的方式學習發聲,讓他的發音和一般小孩的發音沒有太大區別,曾參加朗讀比賽還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

但陳伯儒的學習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由於從小在班裡就長得偏高,患有聽障的陳柏儒反而被安排坐在教室的後方,經常聽不清上課內容。雖然老師可以用無聲麥克風將聲音傳到助聽器,但因還要拿著教學用麥克風,很多老師難以兼顧,有時轉身寫黑板就忘了。大學期間,陳伯儒經常參與小組報告,但討論時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聲頻率都高度重疊,傳統助聽器效果不佳,導致陳伯儒無法聽到特定的內容,如果討論的場所在咖啡廳、餐廳等開放空間,聽不清的情況更常發生,但他也只能在一旁沈默。

洞見未來技術介紹。 製圖/張希夷

缺陷變優勢 洞見市場需求

據衛福部去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聽覺障礙者約有十二萬,每年新增的單耳聽損人數在三千左右,其中有近七成是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數據分佈指出,多數人是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而引發聽覺障礙。「不少人因為買不起助聽器,生活在聽不清的世界中。」陳伯儒表示,剛出社會時,他發現積攢了幾個月的薪水只夠買一副助聽器,並且三四年後還要重新更換,於是他暗下決心,要研發出價格親民,效果能媲美醫療等級的助聽器,讓普通人家也負擔得起。

長年配戴助聽器,陳伯儒切身體會到傳統產品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聲音失真,語調變形,在多人同時對話場景中難以聽清,為了找出收音不良的原理所在,陳伯儒每次更換新的助聽器,就會把舊助聽器拆解開,弄明白設備的內部構造。

傳統助聽器進貨渠道主要依賴國外市場,導致終端售賣的助聽器價格高昂,平均約六萬台幣,高階產品則高達十五萬。「現有的助聽器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很沈重的負擔。」陳柏儒指著自己的助聽器說:「我比較幸運,家庭能負擔得起這筆開銷,但仍有有很多聽障者,被價格拒之門外,生活在聽不清的環境中。」另外,傳統助聽器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在喧鬧的多人聲環境中,助聽器所能給予的幫助十分有限,周圍環境越是嘈雜,使用者對於聲音的辨識能力就會減弱。

對兄弟兩人而言,創業的初衷就是用相對低廉的價格,提升聽障者的生活品質。從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畢業後,陳伯儒就進入科技行業,早期從事軟體相關業務,之後在聯發科積累四年多的工作經驗,為研發助聽器打下堅實基礎。成立洞見未來後,陳伯儒和陳宥任組建了一個專門研發人工智能的團隊,用多人聲分離技術,打造出對聽障者更友善的助聽器,幫聽障者改善「收音」和「辨認」問題,給予使用者更優質的聆聽體驗。

洞見未來所獲獎章。 攝影/黃沁怡

攻克技術難關 溝通無時差

陳柏儒拿著助聽器介紹道:「聽障者和一般人的聽覺系統有差異,當聽障者在喧鬧的環境中,周圍所有的聲音,不論是環境音還是人聲,全部都會被麥克風接收,所以很難分辨聆聽對象的聲音。」而一般人的聽覺系統能產生「雞尾酒會效應」,只要有意識地關注聲源,就能自動忽略其他噪音,所以即使在嘈雜的場合,一般人也具備專注交談的能力。

為了讓聽障者也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專心聆聽,洞見未來以人聲分離技術為基礎,提供兩種解決模式。第一種是預先儲存聲音特徵值,讓講者在手機上預錄二到三秒的樣本,然後在多人聲分離引擎記錄聲音特徵值後,麥克風再接收到特定聲音時就會自動加強。第二種是「盲聽」,無需提前標註特徵值,直接透過多人聲分離引擎,智能感測當前講話的人數,如果使用者有需要特定談話的對象,可以選取對方的特徵值,引擎會加強選中的聲音,並消除其他雜音。

陳宥任表示「助聽器和耳機不同,聽障者除了睡覺其餘時間需要一直配戴,所以續航力非常重要。」除了有「分離人聲」功能,洞見未來助聽器還能夠維持較低的功耗,在功能全開的狀態下能使用十五小時,待機狀態下可以維持三到四天。

台灣在研發助聽器領域投入較少,助聽器市場主要由幾家國際企業瓜分,因此價格較高,有別於傳統助聽器兩耳十五萬的高價,洞見未來利用獨家技術優勢,縮短產品投入市場的通路成本,把助聽器的價格定在二到三萬的區間,是主流價格的五分之一,讓台灣聽障者能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配戴符合自身需求的助聽器。同時助聽器還能和手機藍牙配合使用,依據所處的環境切換收音場景,讓使用者在不同場合都能聽說自如。

洞見未來將聲音處理技術運用於耳機。 攝影/黃沁怡

瞄準助聽市場 拓寬應用場景

台灣將助聽器歸為醫療器材,病患需先到醫院進行聽力檢查,評估受損程度後開立處方箋,再交由驗配師進行助聽器的選購,繁冗複雜的流程降低了病患的配戴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二〇二〇年開放非處方箋助聽器,目的在於簡化過埋流程,讓病患不必通過醫院選配,也可自行購買助聽器。洞見未來因應美國政策變化,瞄準行業商機,預期將助聽器打入國際市場。

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很多企業都依靠視訊會議維持運轉,但有時候開會螢幕不會顯示講者的面部,這對聽障者來說是一大困擾,若是缺少唇語的輔助理解,聽力的難度又上一個等級,而日常生活中,因為防疫大家也都習慣配戴口罩,聽障者在看不到唇部動作的情況下,很難聽清對方說話的內容。但這次疫情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會,不少企業發現人聲分離技術可以應用在很多場景,洞見未來的技術也因此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

除了專攻助聽器設備,洞見未來運用獨有的聲音處理技術,讓一般人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這套技術可以應用於工廠、機場等特殊噪音環境,通過研發降噪耳機,保護工作者的聽力,而在語音辨識領域,能幫助機器更精準地辨別人聲,提高文字轉譯的正確率,在無線耳機和智能音箱市場,聲音處理模型也能讓一般消費者,擁有更清晰的聽覺體驗。

聽障者患病可能是因為先天神經發育不全,也可能是後天的複雜因素所致,洞見未來根據聽力受損程度劃分客群,不同群體對應的產品線有所差異。針對重度聽障患者,洞見未來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根據需求定製適合的助聽器,對於中輕度患者,如聽力退化的高齡人口,洞見未來提供具有助聽功能的藍牙耳機,從外觀來看和普通耳機相差無幾,讓使用者不產生心理負擔,只要戴上耳機就能改善聽力,解決日常生活的難題。

台灣的資訊科技技術遙遙領先,但助聽器行業卻少有企業涉足,洞見未來從自身經驗出發,挖掘市場需求,把夢想化為行動,用技術革新傳統設備,讓助聽器的價格不再高不可攀,也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創新力。洞見未來關注聽覺知識和觀念的普及,計劃與公益組織合作,用固定設備配合聽力檢查App,深入鄉鎮社區,為民眾進行基礎的聽力檢查,幫助有需要的人透過輔具提高聽覺品質。

採訪側記

一開始當我了解到受訪者是一位聽障人士,不免有些擔心,但在採訪過程中,陳伯儒先生對答如流,一點也看不出身體上的缺陷,在他出眾的研發能力背後,想必也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作為一家新創企業,洞見未來不僅在短時間內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同時也肩負社會責任,用知識和技術帶來改變,有能力也有擔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