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興衰歲月 台灣導演咬牙苦撐

 / 台北市

  剛剛聽到影迷們看完電影之後的感動,「海角七號」也讓沉寂好久的國片有了一絲新希望。回顧國片興衰史,全盛時期年產量一百多部,到現在大幅萎縮,優秀的台灣導演們咬牙苦撐,希望大家能支持國片出頭天。

  在電影院的超級戰區,西門町,一整排的電影看板,宣傳海報,幾乎都被好萊塢鉅片佔滿,但是提到國片,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看,更不知道,國片到底有哪些。

  其實,國片也曾經有過光輝的年代。民國五十二年,這部賺人熱淚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家喻戶曉,票房好到連續播了整整六個月。

  從此,國片宣告全盛時期的到來,民國五十六年「龍門客棧」吸引超過兩百萬人,上電影院觀賞。民國六十二年,李小龍的「猛龍過江」,票房更超過八百七十多萬。

  國片百家爭鳴,訴求寫實的「養鴨人家」同樣叫好又叫座,老一輩的導演,替國片開出希望之路,新銳導演也很爭氣,從楊德昌等人拍攝光陰的故事,到後來這部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都替台灣電影,開啟新浪潮。

但是數字會說話,民國五十四年,國片一年有158部的量,幾乎每兩天就有一部新國片上映。不過好景不常,到了七十七年之後,數量一路銳減到30部以下,甚至只剩下十幾二十部。國片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但還是有人堅持理想、勒緊褲帶、貸款五千萬拍國片,只為了一圓電影夢。

  海角七號的出現,終於替國片扭轉頹勢,沒有大卡司、也沒有驚人的特效,但是成功站上國際舞台,台灣導演的優秀表現,讓人開始期待,國片也有頭天。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