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新聞 王馨儀 張容輔 台北報導 / 台北市
冷冰冰的科技,其實也可以運用在藝術創作當中!爲了讓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文化部想出新招,讓藝術工作者進駐工研院,透過彼此討論激盪,創造出新型態的科技文化產業,像是傳統廟會陣頭上的服飾,原本使用的材料厚重,讓不少陣頭舞者受傷,不過現在透過科技,結合輔具,讓舞者穿上改良後的服裝後,不但重量變輕,能更自在地活動,也降低了職業傷害。
廟會陣頭常見的,大仙尪仔擺在牆角,不過仔細看跟傳統廟會上的,造型不太一樣,這個新的造型結合了科技,不只關節上跟著舞者的骨頭特徵點修改,連肌肉活動後膨脹狀態也一併計算進去,比起傳統的造型增加更多的活動能力。
藝術家李育昇表,「要把它的整體重量降低,因為對於傳統的表演範疇來說,大仙尪仔它們一般的結構是,竹跟布料,然後那些佛繡的那些裝束上去,其實重量是很可觀的」,這個大仙尪仔,就是為了減輕舞者的職業傷害,特別設計的。
這是工研院和藝術團隊跨領域合作,希望產業進行藝文延伸,促成新形態的文化科技,今年三月選出三件實驗計畫,終於在11月有了成果發佈會,展出努力後的作品,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讓科學家跟藝術家關在一起,讓他們在對話中理解技術,然後讓他們在融合中進行驗證,在製作中實踐共創」,這也是台灣首次,計畫性的讓藝術家,進入科學研究共同實驗,也讓冰冷的科技,因為藝術有了另一種溫暖的面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