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羅益民 報導 / 新北市
今年對我們國防軍備而言,真是喜訊連連,陸海空三軍的戰備生產和採購都非常的順利,不過武器越來越容易買到,固然是令人欣慰,而大筆大筆的外匯開銷,卻也是著實地讓人心疼不已,這不禁令人想到如果我們國人自行研製軍備武器,不是可以省下大筆的開銷嗎?尤其我們國產自製的AT-3教練機,已經引起國際市場的濃厚興趣,更應該是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國防軍備到底是應該外購?還是應該政府研製,或者是委託民間生產呢?
十月十九日,李總統特別前往台北縣金山鄉的華豐鍛造廠巡視,這一家看起來規模並不大,只有六、七十名員工的工廠,是憑著什麼魅力,能夠吸引總統前往參觀呢?原來華豐除了從事一般的鍛造加工之外,也替國軍承製幾種重要的戰車零組件。
華豐一方面替國內汽機車廠,承製汽機車零件,一方面又積極參與國防軍品的開發研製,在國防部的輔導協助下,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鋼鐵鍛造廠,也是目前國內最重要的戰車生產協力廠,以國軍主力的M48-H勇虎戰車為例,華豐負責承製履帶,承載系統和扭力桿等三個重要的系統零件,勇虎戰車目前能夠以每個月十五輛的最高量產順利生產,類似華豐這樣的民間廠商的協助,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比如最近試射效果非常成功的天弓飛彈,也是結合了電子、機械、電腦等,一百多家民間廠商的通力合作,才有這麼傲人的成果。
台灣雖然以中小企業為主,但是產業結構、生產效率和加工技術,都已經達到相當可觀的水準,可以做為發展國防工業的有利條件,可惜我們每年軍需內購的金額,只有兩、三百億新台幣,大約只占全年軍需採購總額的20%左右而已。這樣的成績,和各類條件都和我們相仿的南韓相比較,有著明顯的落差,比如在國防工業的生產資本方面,南韓百分之百屬於私人企業,我國則全部由國防部出資,在生產製造方面,韓國由九家主要的武器生產廠商負責,我國則由聯勤四家兵工廠為主,在產業系統方面,韓國由於從美國獲得技術轉移,以經建力完整的中衛生產體系,國內雖然歷來參與的廠商多達3200家,在承製的數量和層級卻很有限,因此在整個軍需內購的比率,韓國高達66%,我國只有20%左右。
基於上述的理由,世界各國無不希望增加國防工業民營化的比率,節約國防支出,降低對國外的仰賴程度,但是武器軍備的製造,是不容誤差的精密工業,由於國內廠商在武器系統的研究開發、關鍵性零組件和生產規模上,都有明顯的不足,這也成為政府推動國防工業民營化,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困難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軍火貿易,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而出現了轉機。
三年前,華豐公司與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戰車生產工廠FMC,簽署技術移轉協定,今年八月更進一步和FMC集團簽約引進輕戰車、裝甲運兵車、布萊德雷戰鬥車和兩棲突擊車的生產技術,尤其是美國本土最先進的M8輕型戰車,也要全車技術引進,華豐的成果可以做為軍民合作的典範,國防工業關係著國力的強弱,國防工業民間化,正可以把這些國力厚植於民間,既可以不受制於人,又能夠協助國內產業升級,但是國防工業民間化不是一句口號,必須靠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由軍方擬定短中長期移植計劃,逐步結合民間力量,唯有如此,我們的國防工業才能不再受制於人,有朝一日終能如猛虎出柙,開拓出一片廣潤馳騁的天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