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巴掌兒 辛酸與甜蜜|高齡生育增早產風險|華視新聞雜誌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迎接新生兒寶寶是每個家庭最大的喜樂,但如果準媽媽預產期還沒到,寶寶卻提前來了,恐怕會讓所有父母措手不及!台灣人越來越晚婚、晚生,高齡產婦已經突破了三成,而每年的早產兒則逼近兩萬人,因為寶寶器官發育尚未成熟,一出生他們就面臨很多風險,像是華視新聞團隊採訪到兩個早產兒家庭。雙胞胎楠楠、椂椂,出生時只有7、8百公克;另外一位早產兒樺樺,出生不久就動了四次手術。醫療團隊如何搶救這些脆弱的小生命?家有早產兒寶寶,父母又如何走過心酸和恐懼?一起來關心這甜蜜的負荷。

躺在保溫箱,奮力呼吸,身上插滿維生管線,皮膚薄的像是一張紙,他是早產兒楠楠,出生時僅僅700公克,在媽媽肚子裡只待了24週。和楠楠有相同命運的,還有他的雙胞胎弟弟椂椂。兄弟倆相隔五個小時出生,突如其來地報到,讓媽媽沈婷婷驚慌失措之餘,心裡充滿自責和內疚。剛生產完的婷婷,完全無心休養身體,而兄弟倆因為早產,都罹患了開放性動脈導管,影響呼吸功能,哥哥楠楠甚至在出生一個多月,就動了手術。

經過四個月的搶救治療,楠楠和椂椂逐漸脫離險境,身上管線一一移除,臉上也開始長了小肉肉,婷婷和家榮,終於感受到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目前出生八個多月的楠楠和椂椂,矯正月齡四個月,剛學會翻身,白胖可愛的模樣,萌到破表,看著心肝寶貝一路過關斬將,婷婷心裡充滿欣慰和感動。

這一天楠楠和椂椂到醫院回診,候診時兩兄弟躺在媽媽和阿媽的懷裡睡得香甜,進到診間後,個性相較哥哥活潑不怕生的椂椂,趴在檢查台上,睜大眼睛看著鏡頭。經過醫師評估,兄弟倆的成長狀況沒有大礙,但器官發展,還需要長期追蹤。

台灣每年大約有20萬名的新生兒,早產的比例大約是8%到9%,但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目前台灣的早產兒存活率,已經高達九成!早產兒指的是懷孕37週前就分娩的寶寶,越早出生就會面臨越多的考驗,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統計,滿23週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不到兩成;24到25週的存活率則是六成,26週到27週的存活率已經提高至七到八成;28週以上幾乎都能存活,但此外,同樣讓人擔憂的還有早產留下的後遺症。

為了提高早產兒存活率,醫療團隊為巴掌仙子們打造近乎母體的環境,但在醫療發達的現在,早產兒占所有新生兒的比例仍是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就是高齡懷孕。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8年台灣女性生育的平均年齡是32.03歲,甚至有三成的婦女生產第一胎時已經是高齡產婦,高齡除了導致早產的機會增加,母親的死亡率也會提高,衛福部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十萬名孕產婦中有12.2人死亡,創下十年新高。

在病房中和病魔搏鬥的早產寶寶羿樺,出生已經五個月,但臉上仍掛著鼻胃管,頭皮下也裝著引流管,矯正月齡將近兩個月的他,還在學習用嘴巴喝奶。樺樺的媽媽36歲的林佩君,懷孕25週就臨盆,小寶貝剛誕生時,瘦小的身體血管清晰可見,模樣相當脆弱,更因為早產,導致腦出血併發水腦,加上細菌感染,前後開了四次刀,讓佩君每天以淚洗面。還好,樺樺用無比堅毅的生命力,加上醫護的通力合作,度過了老天爺給他的重重難關,我們拍攝的一個星期後,樺樺平安出院了,體重也長到了4710公克,佩君總算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些迫不及待來到人世間的小天使,一出生就歷經許多磨難和波折,但他們過五關斬六將,讓人見識到他們驚人的求生意志、更讚嘆生命的無限可能,但為了孩子和母親的健康,還是要把握黃金生育年齡,也能降低早產風險。現在巴掌兒楠楠、椂椂,和樺樺一點一滴地成長茁壯,他們永遠都是爸媽捧在手掌心的心肝寶貝,我們也期許他們未來的人生、平安順利。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