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台灣,大約有4500種原生植物,但其中,高達989種植物,受到氣候變化、棲地破壞或人為採摘等影響,正瀕臨滅絕危機,為了阻止生態浩劫,有一群採種達人,他們挺進山林,進行保種計畫;而東勢林管處則打造一座,宛如諾亞方舟的種子庫,期待為台灣種下另一片森林;另外,國家植物園,也透過移地保育,搶救珍稀植物,如何保住,台灣原生植物的命脈,來看採訪團隊的深入追蹤。
久旱未雨的屏東,路面熱氣蒸騰,紅土飛揚的操場旁,有群人,正懸吊在12公尺高的樹梢作業,他們是延續台灣山林命脈的重要人物,採種人。張宗民採種人說:「我們這棵樹,主要是叫小葉桃花心木,採它的目的的話,主要是要做造林的樹種,因為它的木材性質,是比較偏好一點的」。
每年的三到四月,是台灣造林重要樹種小葉桃花心木果實成熟的季節,網球般大小的果莢,高掛在枝頭,採種人在伸縮桿綁上鐮刀,成了特製採種工具。樹木並非每年都會開花結果,每次採種都彌足珍貴,為了替台灣山林留下健康後代,採種人得選擇基因優良的母樹,讓樹種向下傳承。
張宗民採種人說:「因為要做造林樹種的話,胸徑一定要比較寬,然後樹高也要高,枝架高也要比較高,然後病蟲害也要少」。
採種是保育工作重要一環,想要成為一位採種人,必須具備專業知識,還得不怕高、不怕曬,而爬樹則是基本功。攀上高處,用樹的角度看世界,攀樹裝備加上採下的種子,重量動輒60多公斤,採種人在樹上、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既危險又辛苦,但採種人心中最怕的,非牠莫屬,張宗民採種人說:「10月到12月那之間,那虎頭蜂是真的很多,那時候的話,我們都會帶著殺蟲劑在身上」。
攀在茂密的枝枒間靈活穿梭,他,是今年28歲的張鈞傑,大學念資訊工程,畢業當過職業軍人,因為喜歡冒險愛爬樹,讓他決定轉換跑道,張鈞傑採種人說:「然後也是做採種之後發現,因為我會碰到,我以前都不認識的植物,我藉由爬它,除了我自己喜歡攀樹之外,我還可以去認識它」。
採種必須跟時間賽跑,若錯過今年,就得等待下一個花季,鈞傑跟夥伴一年平均得採70種植物,這麼多母樹要上哪找?只能大海撈針到處碰運氣。王鈺德採種人說:「因為雖然說,大家會以原生棲地,為主要的採集對象,但是有時候原生棲地,可能因為天候因素,或是它自然的原因,沒辦法結果,或是沒辦法到達的話,我們可能就會退而求其次,去尋找一些就是,我們人為已經種植,已經會結果的母樹去做採集,所以基本上我們會邊開邊看啦」,保種工作雖然辛苦,卻也充滿驚喜。
眼前這棵近五公尺高的樹木,名叫武威山烏皮茶,為台灣特有種,1890年由英國人首度發現,但在1931年之後,便在野外失去蹤跡,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卻又意外重現在世人眼前。王鈺德採種人說:「那這個故事,是因為,在2002年2003年的時候,屏科大我們有一個學生,它去爬就是真笠山那一帶的時候,採到一份標本,然後採下來問當時候的教授,就是楊勝任老師,然後楊勝任老師就說,欸這個有點奇怪喔,然後最後他後來跟台大,一個叫謝長富老師的,他們就一起發現,這個東西叫做武威山烏皮茶,它是以前曾經發表過的一個物種」。
一顆種子,象徵一個希望,根據農委會特生中心所發表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4442種台灣野生維管束植物中,有5種已經野外滅絕,22種則是屬於區域滅絕,其中生存受到威脅,面臨滅絕危機的共有989種,比例佔總數的22.3%。曾彥學農委會林試所所長說:「外來物種的進來入侵,另外一個就是土地開發,那另外一個是農藥使用過度,那造成我們現在台灣平地相,平地這邊的稀有植物,就是第一個,族群數量越來越少,那種類也越來越少」。
採下的種子,得盡快貯藏培育,這天東勢林管處人員,正忙著檢視採種人送來的台灣紅豆樹種子,連一點瑕疵也不放過。學者統計,平均每10年,就有20種台灣原生種植物消失,搶救工作分秒必爭,東勢林管處從1968年起,便打造一座種子庫,替國內62種造林樹種延續命脈。劉惠宜東勢林管處技士說:「這個種子是台灣紅豆樹,然後它的種子是,它其實是乾果類的,它如果含水率過高的話,那個種子的活力,就很快就會下降,就會沒辦法發芽」。
種子經過篩選檢驗,接著送到庫房進入休眠,等待日後破土重生,種子要禁得起長期存放,不只含水量必須斤斤計較,溫度管控更是關鍵。
陳沿佐記者說:「不同的樹種,要用不同溫度來保存,像是台灣肖楠等針葉木,保存溫度就要來到負20之低,來到這個溫度,有負20度之低的保存庫,假如保存的情況良好,就算放了1020年,都還能夠保有發芽能力」。
種子儲存類型,大致可分為四類,像是採集後必須立刻播種,種子不耐儲存的熱帶植物,屬於熱帶異儲型,而溫帶異儲型的種子則是不耐乾燥,需要保濕儲藏,中間型的種子則是害怕低溫,溫度得控制在4到15度之間,另外正儲型的種子,在乾燥低溫的環境下,可保存數十年,宛如諾亞方舟般的種子庫,默默在台灣一隅,守護植物免於遭受滅絕危機。劉恆慈東勢林管處作業課課長說:「我們的母樹,它可能在它的棲地,會遇到一些風災一些危險,那它可能在區外,它的棲地沒有辦法保育,那我們在它豐年的時候,把它採集保存我們的種子庫,那將來也許在野外,採集有困難的時候,但是我們還保存它的種子在」。
而台灣黑熊最愛的零食,台灣原生殼斗科植物青剛櫟,因具有厚實外殼發芽不易,這時就得靠人工打破休眠,這些散發著光澤的種子,全被賦予重責大任,期盼未來為台灣種下另一片森林。郭秀桃東勢林管處技正說:「我以台灣肖楠為例好了,以我們105年來講,我們其實就是在種子進來,我們種子庫儲存的量,大概就有250公升,1公升的種子5000株,大概可以種到,將近3.5公頃左右的造林地,我們可以推廣的造林面積,就非常非常的大」。
為了搶救台灣最原始的美麗,農委會在2019年啟動方舟計畫,4年投入新台幣4億元,透過採集、保存及繁殖,預計至少復育55%,也就是超過500種台灣受威脅特有植物,而全台就成為保育重要基地。
粉紫色花瓣,嬌嫩欲滴,這被稱為泰雅母親花的巴陵石竹,是台灣原生康乃馨,受到環境過度開發影響,近年在野外逐漸失去蹤跡,同樣亟待保育的還有花型絕美,深具園藝價值的台灣特有種屏東鐵線蓮、以及全台僅存蘭嶼一處棲地的琉球暗羅,台北植物園苗圃,目前復育超過200種、台灣特、稀有植物。董景生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說:「它在生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那些道路的開闢,然後或者是很多健全,就是希望維護道路的過程中,或甚至於是山邊的除草,它就被除掉了」。
植物札根土地,只需方寸之地,但因人為開發失去容身之處,最著名的例子還有它,董景生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說:「台灣紅皮書的物種裡面,有一些種類是野外滅絕的種類,跟林試所最有關係的一個種類,就是烏來杜鵑,這個植物因為原生地,就是現在翡翠水庫底下,當初為了水庫,所以原棲地,就被發表以後,這個種類就滅絕了」。
曾彥學農委會林試所所長說:「一個物種要滅絕其實很快,不用幾個小時,但是你要把它重新再復育,你那個幾十年那是算小的,可能要花1020年,3040年才可能把它,有一些成果出來」。
搶救工作刻不容緩,台北植物園配合方舟計畫,首要任務就是透過區外保育,增加族群數量,減緩受威脅植物滅絕壓力。
張名宗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研究助理說:「這是山芫荽,那這個已經是我們採回來的第二年了,那因為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所以它比較沒有辦法用扦插」。
眼前這盆體型嬌小的山芫荽,是台灣原生種菊科植物,野外成熟族群已經不到2500株,就像許多台灣原生種植物,由於過去缺乏觀察記錄,復育工作只能在未知中摸索。張名宗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研究助理說:「因為植物的種類太多,然後大部分都是原生的,所以他並沒有人去,有一個像是商品化,比如說蝴蝶蘭,已經有人去做過一個循環的栽培嘛,那所以就是邊摸索,然後一邊觀察這樣子」。
董景生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說:「原生保育可能也是急不得,它需要有一個前期,因為我們量實在太少,它需要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往前推」。
搶救工作固然重要,但該如何讓植物重回山林,走近民眾生活,也是難題。
董景生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說:「最終的目標,我們是希望說這些植物,有機會回到野地去,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慢慢體驗,然後知道這種台灣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植物,然後它們的美感是,我們要怎麼樣去學會欣賞,這樣的自然美感,那這個東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這個也是植物園的職責所在」。
曾彥學農委會林試所所長說:「我們希望有一個戶外展示區,在它還沒有滅絕之前,我們先一個戶外展示區,讓國人,尤其是國小國中的那些學生,教育他們知道說,這個植物是台灣原來就有的,原因是怎麼消失的,那你現在看到這些就還有活體,不要只是看到像我們的雲豹,看到只是標本」。
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森林,保育人員,費盡數十年的苦心,只希望台灣山林再現生機。面對人類開發、棲地破壞,如果植物能夠訴說,我們必定會聽見它們沉痛的哀鳴,保育工作是一條未竟之路,還需全民凝聚共識,守護台灣最真實的美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