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數字騙了 疫後經濟復甦判讀有眉角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倫敦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點出判讀統計數據的盲點,怎樣才能避免被誤導、精確判別經濟發展的種種變化。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們想分享的是《倫敦金融時報》的全球社論,這個文章的標題非常有意思,它在提醒我們要小心應對疫情過後的經濟數據,他為什麼這樣說?現在我們看起來,迎來了過去80年以來最大的經濟復甦,甚至是1970年代以來最漂亮的經濟數據,不過《倫敦金融時報》提醒我們,今天這麼漂亮的數據,主要原因是因為2020年我們非常悲慘。

當時因為COVID-19,大家不要忘記所有的經濟數據,包括GDP、PPI的增長,其實都是來源於數學,所以你如果單純沉浸在數學裡面,你其實會被誤導,他舉了一個例子,以G7的國家來說,如果你看他的經濟數據按照傳統的數學方式,法國是表現最好的,日本是表現最差的,可是事實上法國表現最好,是因為他去年表現最爛,而日本表現最差,是因為相對來說,日本去年的下跌相對比較淺,所以他特別提醒我們不應該是以2021年,跟2020年去比較,而是以疫情發生後,跟疫情發生前去做比較。

如果這樣,整個的結果會完全不一樣,日本會變第一,法國變最後,我覺得這非常有道理,政治人物習慣用漂亮的數字,或他心裡面想要的數字,去告訴他的人民表現很好,事實上作為投資者,或企業主不可以這樣,要仔細去解讀整個經濟數據裡面,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錯的。

在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必須看到,OECD剛剛公布疫情不管什麼時候結束,在現在的2021年,整體GDP跟疫情發生之前,其實下跌了18%,代表其實我們還是有受傷,傷疤仍然在,而經濟數據是我們,唯一可以看到的一個指標,我們更要謹慎處理,這就是《倫敦金融時報》在文章裡面,特別提醒我們的事情,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