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瘡百孔 搶救土壤危機|別讓大地哭泣|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鄭至惟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有多久,沒有好好看過腳下這片土地了呢?您知道,全台目前超過1千1百公頃的農地,因為遭受廢汙水和重金屬等汙染,正奄奄一息失去生機嗎?土壤,孕育萬物,是你我賴以為生的重要物質,不只影響農作物收成,最後也可能經過食物鏈,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平均1公分的土壤,得經過100年才能形成,但因人為過度干擾,釀成土壤酸化、鹽化甚至汙染,危機迫在眉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畢業的陳興宗,近20年來,到處替土壤進行健康檢查,他發現農民最頭痛的病蟲害,收成狀況不佳等問題,往往都跟土壤息息相關。該如何善待土地,讓環境永續,一起深入觀察。

巨大撞擊力道,連地表都為之震動,來到桃園觀音區一處農地,重達六公噸的土壤採樣機,準備替土壤進行健康檢查。土壤整治人員梁祐說:「因為這塊土地要確認品質,所以用鑽機來確定它有沒有汙染。」遭油品汙染的泥土,經常帶有明顯油漬,但大多時候,還是得出動檢測儀器,才能確切掌握汙染主因。

梁祐說:「篩測員拿到土壤的襯管之後,首先會做分段初步地篩選,看到底哪一段哪個深度是有汙染。」土壤整治人員徐顯富說:「我們會取一般的夾鏈袋,採樣分段樣品的底部,取適量的樣品出來之後,用手部搓揉的方式,讓土壤孔隙中的有機汙染物揮發出來,然後讓儀器篩測到。」

土壤整治人員,口中的PID,正式名稱是光離子偵測器,汽油富含的苯環等有機物質,在專業儀器檢測下,通通無所遁形。徐顯富說:「通常在比較沒有汙染的土壤,PID的篩測值大概是零點幾到個位數之間,而有機汙染物汙染的土壤的話,PID的篩測值可能會超過100。」

第一階段檢測結果出爐,初步排除汽油汙染,但整治人員仍不敢掉以輕心。徐顯富說:「它的名字叫火焰離子偵測器,可以把土壤裡面的氣體,抓到之後燃燒,偵測甲烷或其他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剛剛FID檢測出來的測值是3.2,屬於土壤中的背景值,這個地方的土壤,沒有什麼汙染的情形。

經過重重篩檢,警報宣告解除,但回顧過去20年,難以平復的大地之殤,總在全台各處頻頻殘酷上演。新聞片段(2021.9.25)說:「打開蓋子,流到溝渠的灌溉水,夾雜大量油脂,堆積一層厚厚的油汙,讓農民好無奈。」新聞片段(2021.9.25)說:「中油管線破裂漏油,環保局稽查,發現油庫附近土壤,有被污染的痕跡。」

梁祐說:「在過去多年的工作經驗,接觸到的場址分兩大類,一個是有機的汙染,另外一個是重金屬汙染。其實土地汙染,就像人生病有腫瘤,處理土地遭受汙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汙染的土挖出來,另外一種方式,直接在現場附設相關的機械設備,藉由物理化學的方式處理它。」

根據環保署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台受汙染遭列管農地共7404處,面積高達1190公頃,其中彰化縣占617公頃、桃園市341公頃、台中市89公頃,而其他縣市共占99公頃。只因人類一時輕忽,廣大阡陌奄奄一息。梁祐說:「過去因為環保意識可能沒有那麼好,所以造成了一些汙染,現在開始去重視這些問題的,事實上這些,都要花鉅額去處理它。例如一個加油站的規模,如果受到汙染,動輒就是1、2,000萬的事情。」

台大農化系教授許正一,鑽研土壤研究超過30年,正帶領採訪小組,一探全台最「土」的博物館。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說:「宜蘭鴛鴦湖的土壤剖面,不同於其他類別的土壤,它完完全全是枯枝落葉長期掉落下來,累積慢慢所形成的。這種在高山湖泊生態系裡面,是很特殊的土壤,厚度大概只有40公分,是在台灣少數高山湖泊才看得到。」

座落於台大農業試驗場的土壤博物館,收藏全台超過110處,土壤剖面實體標本,每座標本的真實年齡超乎想像。許正一說:「地球上風化最快速的地方,要形成一公分厚的土壤,可能要100年以上。」許正一說:「在自然資源的區別中,土壤是屬於不可逆的資源。不可逆的資源流失了、破壞了,就幾乎無法回復到原來的面貌。」

土壤不只見證自然環境變動,更替人類活動真實留下紀錄。許正一說:「這個土壤是在新沖積扇的位子,底下都是礫石不好耕作,所以農民在開發的時候,會填土進來種水稻泡水鐵,週而復始、年復一年,這些鐵一直累積在這裡,到最後形成一個硬梆梆的鐵盤。水稻是漢人,唐山過台灣帶過來的技術,也就是回推最久之前鄭成功到台灣,把水稻耕作技術帶過來,所以從歷史學角度去推,鄭成功來台灣400年。」

許正一說:「我從事土壤科學研究近30年來,土壤教會我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以貌取人。從表面的土壤一直往下,往深層的地方去看,如同去理解一個人,不要從外表去認識他。」土壤被視為生命來源,卻因人為過度干預深陷危機。許正一說:「我想一般民眾,最熟知的是土壤汙染,另外一個危機是土壤酸化。」

許正一說:「這個設備,是實驗室常見的酸鹼值測定儀,透過土壤加水,測定得到土壤酸化的指標。」近年土壤酸化,成為台灣農地一大威脅,採訪小組前進台大農化系實驗室,發現農地酸化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許正一說:「現在測定的,是一個已經酸化的土壤。在PH測定儀上面,可以看到PH值,已經從適合生長的5.5降到只剩下5.1。土壤我們取自農田,可能是酸性化學肥料長期施用太多,所以才酸化這麼明顯。」許正一說:「酸化土壤會讓微生物改變,取而代之是真菌的族群,真菌是農作物病害的主要致病菌,所以酸化連帶農作物也容易導致病害。」

晨間暖陽徐徐灑落,嘉義瓜農鐘麗如和先生兩人,卻看著矮小瓜苗心急如焚。嘉義農民鐘麗如說:「它長得不健康,間距小生長緩慢,這個已經種了快1個月15天,我老公覺得是肥料不夠,所以就再下肥料。」記者陳沿佐說:「溫室裡頭綠意盎然,但仔細一看,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卻大不相同。我左手邊這棵植物,明顯比較高大比較茂盛,但是在右手邊這棵,只到我膝蓋這麼高。這時候不只植物的健康狀況出問題,就連土壤也出現危機。」

土壤專家陳興宗說:「整個土壤在挖的過程,都沒看到蚯蚓或其他生物。」土壤專家陳興宗,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以土為本替無數農民解決難題。陳興宗說:「有句話很有名很有趣,叫土壤不能沒有生命,生命不能沒有土壤。這塊土地裡面,為什麼生物不願意待,這個跟去森林裡面看到的狀況不一樣,簡單來講,這是一塊被人類持續干擾的土壤。」

實際挖開地表,發現土壤早已無聲發出嘆息。陳興宗說:「這個地方有臭水溝味,所以這裡稍微黑黑的,最主要是這裡有硫化氫,硫化氫有臭雞蛋的味道,那東西對大部分的生物都是有毒的。有機質肥料裡面也有硫酸根,會被水帶進去,硫會在比較缺氧的地方變硫化氫。」

原來農民對農作物「照顧有加」,就是植物生長欠佳的主因,土壤表面、葉片邊緣的白斑,也透露蛛絲馬跡。陳興宗說:「瓜長不好他們會急,然後持續施肥又給水,所以會看到這邊,有很多點密作用所產生的白斑。葉子上面白白,這個底下有好多鹽,隨著水被帶上來。」陳興宗說:「你們回去之後要想一想。我時常開玩笑說,要把農地土壤改善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農民的手綁起來。」

就連解決病蟲害,也是陳興宗平時服務的項目之一。嘉義農民吳淑玲說:「目前這個番茄,銀葉粉蝨非常地嚴重,手一撥就整個飛起來,黃色黏紙2、3天就換一次,但還是阻止不了牠生長的速度,牠大概3天就繁衍一次。」

銀葉粉蝨,是番茄農民最頭痛的害蟲,一旦大舉入侵,收成幾乎全軍覆沒。嘉義農民吳淑玲說:「牠會導致植物停止生長,如果銀葉粉蝨這裡沾過再到別棵,或是藉由器具傳染如剪刀,就會傳染到另外一顆。那生長出來的果實,就會變得軟軟的,甚至有時候是透明,就沒有辦法吃了。」

抵達現場,陳興宗依照慣例,挖開土壤尋找可能原因。陳興宗說:「我今天要測穿刺阻力,去評估了解你的土壤,我們挖洞讓你看到土壤剖面,這是一個方法。」陳興宗說:「我在處理病蟲害,或植物長得不好來求救的案例,我幾乎都從土壤來找答案。我一直覺得,台灣的農民太勤勞在耕作,有機會還是要好好地種一下綠肥,藉由綠肥的根往下伸改善土壤。田區平常要有常駐部隊,肉食昆蟲進駐,掠食者願意住在裡面,建立一個局部的穩定系統,即使不小心銀葉粉蝨進來,就會有人來做控制。」

該如何善待土壤,營造友善環境,80年次的青農張靜婷,很有自己一套耕種哲學。嘉義青農張靜婷說:「因為我們這塊地沒有水,所以我們保留雜草,希望它可以為土壤保濕。」張靜婷說:「我大概2年前來到這塊地,想要種草生栽培的蔬菜。一般台灣的草生栽培,都是應用在果園,可是我想要嘗試,看可不可以用最省力,又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種植蔬菜。」

不施肥、不灑農藥、不翻耕,只靠人力手動除草,藉由大自然力量,維持土壤活力也讓環境永續。張靜婷說:「經過這2年的栽培種植之後,現在土的保水保肥比較有結構,生態也比較平衡。這套方式,對於接下來要面對的氣候變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把土地養好,雨量較多或是乾旱,土壤會比較有彈性,能面對這樣的逆境。」

陳興宗說:「土壤是公共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很多人覺得土壤重要,我們每天都踩著它,可是我們對它了解實在是太少了,如果更多人重視它,我相信我們面對一塊土地的態度,就不會那麼輕浮。」

大地滋養萬物,孕育無數生命,卻也無聲承載人類帶來的傷痛。該如何守護,你我賴以為生的美麗家園,全民都是關鍵角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