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留在福山|世外桃源 部落創生之路|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鄭至惟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趁著休假,很多民眾都喜歡到烏來泡湯、逛老街,但您知道,再往山裡走,還有個福山部落嗎?福山部落,人口稀少年輕人外流,觀光客也很少造訪,但曾任烏來福山國小校長的黃美玲,退休後卻堅持留在福山,將水源保護區的一公頃荒地,打造成有機農田,在地的泰雅族人也受到影響,加入她的有機耕作行列。福山部落擁有好山好水,造就了農產的甜美,但要翻轉部落的經濟困境,該如何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我們一起深入烏來深山,一探究竟。

鏡子般清澈的大羅蘭溪水,輕易就能靠近,這裡是被群山綠意圍繞的福山部落。座落在新北市烏來區最盡頭的福山部落,雖然位在觀光區,但沒有專給觀光客搭乘的公車,從烏來老街開車,還需耗費一小時時間才能抵達。讓人毫不意外,過去這裡的深山小學,總苦尋不到老師。而眼前這位嬌小的75歲退休校長-黃美玲,原本是苗栗人,過去曾在福山國小服務,現在她搖身一變,身穿圍裙套上袖套,準備展開這天的例行工作。

福山國小退休校長黃美玲說:「我從民國72年就來這裡當老師,一直到77年才離開。長達5年這個是破紀錄的,以前來福山當老師的,一年就逃之夭夭了,因為路況太差了,也沒交通工具。」退休後,黃美玲繼續待著,和福山居民生活,因為這裡的土地會黏人。

黃美玲說:「在福山5年下來,沒有去看醫生也沒有做什麼,就把身體通通養好了,我的收穫就是把身體養好。」回報這片土地的方式,就是留下來,帶來好的改變與希望。小時候她的家中務農,黃美玲校長決定,化荒野為良田,帶著居民一起耕耘有機田。

黃美玲說:「火龍果種在這個深山,比較高冷的地方,收成次數會比南部熱帶地方少很多。可是因為這裡高冷,日夜溫差大,果實比較好吃、比較甘甜。」黃美玲說:「我沒什麼特別給它照顧,只是要套袋。反正有機也不用農藥,給它一點肥料就好。」

摘下滿天星百香果,一顆顆果實,包著防蟲的紗網袋,外型就像婚禮小物一樣精巧。就像黃校長對這一公頃田的呵護,一滴農藥都不沾,田間的火龍果、百香果、山蘇和野草共生,訴說著草能覆田,也能養田,而一探頭,不難發現好幾隻蟲就藏身在綠葉後面。

黃美玲說:「因為這裡是水源地區,如果噴農藥的話會傷害水源,那台北3、4百萬人,喝水都受影響。所以我推崇不要噴藥都用有機,可是很難種,有機的菜長得比草慢,草長得比菜快。」黃美玲說:「好像我們手術一樣,噴菌它就不會再爛。」

拿起鋸子,仔細削除發黃枝條,存下對自然的堅持,也把種下的健康,賣給認同理念的消費者,將利潤留在部落。黃美玲說:「採收水果的時候,他幫忙我採。然後像套袋,有好幾千粒要套,有時候會滿園都是人。」

好山好水造就了福山蔬果的甜美,黃美玲還發現,種在這塊土地的千年芋,不容易有蟲害,經濟效益又高,也預告這是她下個明星產品。黃美玲說:「可以不用花很多本錢的植物,所以我想推動我們族人,大家來種,來變成一個芋頭村。遊客來就能夠帶一包、兩包回去煮來吃,讓人家吃了健康。已經開始要來推動,希望能夠成功。」

彎著身子,一天平均花八小時,在田裡忙進忙出,她處處為土地也為福山著想。黃美玲說:「種下去是種個希望,這種心情就不會覺得很辛苦。很多人看我說,那麼辛苦幹什麼,做到都駝背了,我都說我覺得很愉快,不會辛苦是在享受。」

一座竹子搭成的攤位,靜靜躺在黃校長家門旁,映入眼簾的是「鳥不起咖啡」五字招牌,原來這是三年前,新北市家扶中心在福山推動「一戶一產業」計畫,所留下的痕跡。獵人便當、段木香菇、手工藝品與咖啡,一共七戶人家圓夢開店,加上民宅外五顏六色的繪畫牆,形成一條彩繪街。一戶一產業的美麗藍圖,原本是要打造福山美麗谷,吸引人潮,不過計畫終究面臨現實而凋零,暫時喊停。

新北市家扶中心社工師松子鈞說:「我們這個計畫告一段落,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遊客上不來福山部落。」新北市家扶中心組長朱涵說:「居民他們還是要生活,要另外找工作。應該也不能算失敗,我覺得是有一些困境,需要突破,拉住他們的凝聚力,讓部落有共識。」

動能提升不上來,和許多偏鄉地區有相同困境,在福山生活的人口結構,幾乎都是老人跟小孩,因為缺乏就業機會,青年難以返鄉。松子鈞說:「福山部落鄰近大台北地區,外面的工作機會其實是多的。所以他們會選擇先離開部落,可是習慣都市生活之後,要回到部落其實是困難的。」

要有誘因把遊客帶進福山,同時思考如何讓觀光客,與地方產生連結與熱情,陪伴當地居民五年的社工師,也慢慢看到,產業共識正在福山漸漸凝聚。松子鈞說:「福山部落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經歷了好多次風災。所以這邊的人發現,我們不能太依靠外面的商業模式,我們應該要創造自己的方式。」

走在街道,部落導覽員帶著旅人,認識周遭環境,經營深度小旅行,也是部落對外述說自己文化與生活的一個平台。背著兩天份的糧食,沉甸甸的行李壓在肩頭,培力部落導覽員的過程中,壯年帶著青年走進舊部落,文化種子,悄悄在當地年輕人心裡萌芽。

花福山部落耆老黃潘美說:「這個孩子從小的時候,就都我養的。我跟他講說,泰雅的事你不要忘記,你要做什麼的話,要去看、要去學。」年輕人口外流,是多數偏鄉存在著的老問題,勇敢嘗試,不斷尋找解方,失敗過程中,地方創生,在福山走地更堅定。松子鈞說:「光是推動小旅行這件事情,我們已經開始喚醒部落族人,對自己部落的重視。」

深山裡的部落,在地居民們披荊斬棘,為家鄉尋找生存之道,面對現實無畏前行,福山人正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循著微光,照亮回家的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