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翻轉教育 學習新紀元|送一堂課到偏鄉|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盧松佑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疫情中的遠距教學,對於老師或孩子來說,恐怕都是一場惡夢,偏鄉孩子苦於沒有平板,及網路訊號不好,老師也難以掌握學童學習狀況,學生的出席率和學習成效,大大下降,形同「線上中輟」,嚴重的甚至有班級,每六位學生中,就有一位不上線。當數位教育落差拉大,該如何協助這群學生,重回學習現場?而透過更多教學平台,能否促進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呢?繼續是採訪團隊的深入報導。

本土疫情延燒,各級學校紛紛再祭出遠距教學,但從2021年到現在,許多偏鄉角落和家庭,仍面對混亂。新聞片段(2022.05.26)說:「他和弟弟,向學校借了一台電腦擺在家裡,但兩人每天都要上課,需要兩台電腦,於是另一人就到圖書館,借電腦上課。」停課不停學,這對姊弟家裡沒電腦,公立圖書館化身他們的教室。

新聞片段(2022.06.02)說:「阿嬤拿著電腦衝進派出所,後面跟著是她的孫子。」另一頭是不會電腦的阿嬤,為了孫子要上線,急奔警局求助。新聞片段(2022.06.02)說:「兩個人好緊張,孫子還一直哭,但到底發生什麼事?原來他們不是遇到壞人,而是遠距教學上課開始了,卻不會用電腦,兩個人都崩潰了。」

矗立在田中央的新竹縣精華國中,全校不超過50名學生,這所被教育部列為偏遠級別的學校,也正在長期抗戰。精華國中教師洪立瀚說:「我要來點名了,你的鏡頭是一片黑喔,你是設備問題嗎?你有開鏡頭嗎?它不讓你按麥克風,這個問題比較特別一點,那你還是試試看,能不能把它按進來。那個同學,你可以幫我打給他嗎,幫我把體育課的代碼傳上來,我去催一下不在的人。」

洪立瀚說:「他們沒有接電話,兩個都沒接,我打家裡電話試試看。洪立瀚說:「我們班的狀況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有桌電或筆電,剩下的幾乎都只有手機,在聯絡上的困難,就是聯絡不到人。我也沒有辦法,很想見面然後好好地討論,問題是怎麼發生的應該怎麼解決。現在家是一個上課的地方,同時又是一個休息的地方,他們可能不是很適應。」

當疫情燒進校園,第一線教育現場面臨遽變與挑戰。老師們站在前線努力,為台灣數位學習加快腳步。各種課程,都得擠進視訊鏡頭內的小框框。精華國中教師張嘉怡說:「我去年那一次,就是第一波的停課,其實會比較緊張,我真的完全不知道我要幹嘛。雖然說平常也是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但是對於要直接變成畫面裡面的主角,就會覺得,我要拿什麼東西出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口條吧,我覺得我的口條比以前更好,大多時間還是老師在口述。因為實體課程時,當下可以看學生給你的回答反饋,但是線上課程,學生不可能即時開麥開鏡頭,會想辦法用各種不同的說話方式,或者是語詞之類的,吸引他們注意。」

教師們也要從蛛絲馬跡,找找孩子的心上線了嗎?張嘉怡說:「一般在上課的時候,手指頭擺的位置不會那麼奇怪,玩遊戲的方式跟打字的時候,那個位置不一樣其實看得出來,再來就是他們的臉部表情。直接點名,其實也不用說你在幹嘛什麼的,直接叫名字,他就知道你在注意他了。」

疫情考驗人心,拉開社交距離的同時,沒有老師的課堂,孩子們必須靠自己摸索。精華國中學生陳同學說:「我比較喜歡視訊上課,可以睡飽一點。」精華國中學生羅同學說:「我比較喜歡實體上課,因為在學校跟老師、同學互動會比較好。視訊可能老師的影像會比較模糊,比較難做筆記,在學校可以很容易就找到老師可以問,在家看不到老師就沒有辦法問老師,所以就要自己去找資料。」

但數位落差未弭平之下,不免有些孩子,容易被遺留在原地。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以下學校,在2021年5月到7月,居家線上學習期間,通報的中輟人數有101人,甚至嚴重程度曾達到,班上平均每6位學生就有1位不上線。

根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43%的國小生會隨著疫情升溫感覺焦慮;有47%的國、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規劃感到憂心與無力。遠距教學是造成孩子學習斷點的危機,但也是發現問題的絕佳契機,看見不同家庭,面臨資源上的難關與資訊能力落差,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立法委員高金素梅(2021.10.14)說:「學生在家裡,要光纖網路沒有光纖網路,要寬頻沒有寬頻,要行動通訊,不是沒有訊號就是訊號不良。學習不中斷的口號,成為了原住民孩子,沒有辦法實現的夢。」立法委員鍾佳濱(2021.10.13)說:「根據親子天下的問卷調查,90%的老師認為,線上學習會拉大學生的學習落差,部長你認為會這樣嗎?」

立法委員伍麗華(2021.10.14)說:「我們的原住民學校,大概有13%,是完全沒有辦法運用線上平台,有94%的原鄉校長是高度地認同。這個成因都是來自於,網路的連線品質不佳,家庭的資訊不足。」伍麗華說:「所謂的線上學習的平台,它可以幫助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自我線上學習。但是當我們全面普及化實施的時候,社經背景反而是成為孩子們之間,更拉大學習落差很主要的關鍵,既然是一個趨勢,國家真的是責無旁貸。」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說:「這次華視跟原民台或是原文會的合作,是公益的落實,我們這一次的教材就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進行學習。」(涉己新聞)孩子每個偷懶分心,都是學習上的求救訊號。數位時代,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與華視攜手合作,打造新型態教學節目,透過華視教育體育文化頻道與網路,讓中學生免費收看。也把課程裝進小小隨身碟分送給偏遠地區學校、鄉公所或教會,挹注更多資源,希望讓孩子找到適合的線上家教,為自主學習點亮一盞燈。

鍾佳濱說:「換言之在遠距教學當中,學生比較像是運動選手,他要自己有追求比賽卓越成績的動機。老師只是從旁告訴他,你要做重訓,變成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立法委員鄭正鈐說:「在偏鄉當中,我覺得不只是人人有平板這樣一個計畫,還需要大家都能有同等的網路品質。」

疫情下,不得不翻轉教育思維,學習新紀元,學生得充實技能,找回吸收知識的主導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說:「讓孩子們透過這個媒介,去減低學習上面的落差跟障礙。」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說:「這一階段的孩子,說他不幸也說他很幸運,他們體驗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學習樣態。」

線上自學,這場教育改革不間斷向前,送一堂課到偏鄉,盡可能接上孩子的學習之路,與學子無畏同行,創造無限可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