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的春天|山海之鄉 發現創生|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雲林縣台西鄉,過去養蚵、討海和商業活動盛行。串聯海港和市區的中山路,早期更是繁華的交通要道。隨著漁港沒落人口外流,台西老街也慢慢凋零。2021年專業團隊進駐,推動地方創生計畫,他們除了將五棟頹屋,美化成公共空間,老街上的部分店家,像是米店、中藥行等,也以充滿文創意涵的新招牌、訴說老店傳承的故事。團隊如何與居民攜手串聯,青年返鄉又如何為故鄉翻轉未來,「山海之鄉發現創生」系列報導,一起前進台西。

雲林縣西部沿海的台西鄉,舊稱海口,台西村是最繁榮的村落,中山路是熱鬧一條街。台西村長賴俊傑說:「60年前的台西是滿進步的,第一個有海、有商船進來、有漁船回來,每一個街上,每一個店家都在做生意,你看我們還有旅社,這個就表示年代已經很久。」

隨著人口逐漸外移,老街沒落引發外界關注,專業團隊進駐,透過社區再造與地方創生,台西的樣貌開始有了變化。賴俊傑說:「我們試試看,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團體,進來要做這個活動,我們的想法是,頹屋房子已經破掉了,再整理有什麼意思。」

海口放送計畫主持人呂耀中說:「這個是可以拆,但這個側牆我們想留著,屋頂的話,屋瓦我們會把它拿掉。」2021年,設計團隊進駐的第一步,他們開始盤點在地頹圮老屋。呂耀中說:「我們想要留牆,可以留的話盡量留。」從舊房舍找新亮點。呂耀中說:「仔細地去理解跟認識,在地的建築的街屋,會發現這裡從現代主義到折衷主義,然後古典的裝飾主義。等於這裡是一個縮小版的台灣近代建築史。一開始設定的空間,不一定有辦法改造,因為有些屋主真的找不到人,藉由清理的過程,開始去認識理解這個老屋,它的特色在哪。」

保留舊時代的美好,改造後的頹屋,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台西村長賴俊傑說:「這家205號,他以前是一個私塾的老師,都會講漢文,我們小時候他都教我們讀漢字。他年輕的時候,是日據時代的一個「保正」,我們說村長,所以他的房子特色比較多。這裡在我們小時候,是一個理髮廳,這邊是放椅子,六個椅子、六個鏡子。小時候有在這邊剪過頭髮,老闆娘幫我們剪頭髮,我記得我坐第三個位置,我第三個位置在這裡。那時候剪頭髮幾塊錢而已,幾塊錢不到十塊錢,不知道是十塊還幾塊錢。」

童年的深刻記憶還在,只是建築的容顏已老,老屋改造,目標要成為風姿綽約的藝術村,改變台西仍是現在進行式。賴俊傑說:「他們從髒亂開始整理,我每天看說這真的太有心,一個屋子裡面就是黑漆,亂七八糟的整理到現在。這個我們看在心裡,就覺得他們團隊很用心,像門窗他們都留下來,經過他們改造以後,該留的都有留下來,我覺得可以當做一種回憶,也滿好的。」

呂耀中說:「來的時候,整個屋頂都坍下來了,才發現這棵樹、這個空間實在太特別。理髮店的地板都有貼磁磚,所以我們就把磁磚保留下來,裡面那間還有地板是夯土的地板,炒菜鍋也都是孩子貼的,各種不同顏色的馬賽克磁磚。」

歲月留下的痕跡,屋子空了多久時間,從蛛絲馬跡找答案。呂耀中說:「這個日曆是我們在房子裡面找到的,它停留在1993年4月13號,應該是4月12號離開的,所以4月13號他就沒有撕了。最近加蓋了,以前的船是可以開到後面這條溝的,等於他的後門是港,自己的小船可以開到家後院,有點像威尼斯你想像一下。」

在地素人畫家丁許涼,裁縫是她的專長。台西素人畫家丁許涼阿嬤說:「這是畫那海,咖啡色的是是髒的東西,海水啦,我畫好玩的。」再造台西,濱海魅力小鎮之名,重現在地歷史人文,融入特色產物,也是重要設計元素。呂耀中說:「我們做一些空間改造之後,也可以變成他們體健運動的裝置。像這個打蚵殼的機器,把它放大四倍,壓下去的時候,就會跑出可愛的蚵仔寶寶在裡面看書。這是一個轉盤,裡面是我們這邊的海鮮,主要的產業除了蚵仔之外,還有蛤仔這邊叫做粉?腳踏車的搖桿可以打開,讓長輩可以在這邊,做做簡單的手部肌肉運動。」

生命強而有力地,攀附在紅磚牆縫,見證台西的繁華過往。濱臨大海的台西,居民除了從事一般農耕,也盛行養殖漁業,遍布塭的農業鄉鎮,蚵與文蛤是在地特產。將廢棄的蚵殼打碎,成為建材的一部分。海口放送專案執行長林睿騏說:「海口公園可以看到,鋪面除了用在地的蚵殼這個素材,我們發現以前台西也有詩社,描述台西的一些生活故事,把它刻在大理石板上。」

雙腳踩在台西土地,步履堅定腳踏實地。林睿騏說:「這個頹屋是這次改造的重點之一,三間倉庫分別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聲音,第二個是文學,第三個是色彩。」林睿騏說:「這間以前是倉庫,計畫團隊思考在這個地方收集一些文本,做裝置藝術的呈現,聽一下台西海潮的聲音。」光影賦予文學豐富意境,鐵片上烙印的詩詞,文字以溫度堆疊纏繞,牽起對故鄉的濃厚情感。

蚵殼的堆砌藝術,除了休憩用的長板凳,就連榕樹下也別有特色,公園成為改造台西的代表作之一。記者李婉婷說:「社區營造團隊進駐之後,他們將原本的客運車站和頹屋做結合,台西有了第一座的公園,再透過藝術巧妙搭配。位於交通樞紐的台西圓環,它以希望之海設計,讓老街有了嶄新風貌。」

往熙來的台西圓環是交通要塞,一邊通往海口一邊深入內陸,為了肩負更美麗的藝術任務,當時一群在地人齊心合力,為它的改頭換面做最後妝點。圓環藝術化,是台西煥然一新的第一步,中山路上的幾個店面,有文青風格吸睛招牌,再度打響老店名號。台西老街米廠第三代黃碧花說:「從我阿公那一代算,我是第三代,我先生還是孩提時,說這條老街(中山路),滿滿的都是人,不管是否遇到大拜拜,還是初一、十五,平常時候也是人很多,都在這邊做買賣,現在一些人都出外了。」

台西老街中藥行第四代林正中說:「我們這個老店是祖傳下來的,我的手已經第四代了。」老店在台西,世代傳承的信物,布滿了歷史痕跡。林正中說:「台西說改變,沒改變,說退步,退很多。因為台西的人口已經往下走,現在人口差很多,很難發展了。」

雨天的頹屋有些淒涼,也更顯落寞蕭條與滄桑。台西返鄉青年李宣薇說:「編曲是我的興趣,剛好有這個機會,又是對故鄉可以表達一些情感,我是還滿興奮的。」由專業音樂人,和在地青年共同創作的歌曲,描述台西生活的日常,也道盡許多人對台西的共同心聲。

李宣薇說:「我小時候的經驗是,要學任何才藝是要離開這個地方,我們的資源是有城鄉差距。」李宣薇說:「很感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合在一起練習的機會非常少。」這是一場與海口歷史,相互呼應的改造計畫。李宣薇說:「其實台西也很多資源,更多人會走出來,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賴俊傑說:「大家慢慢知道,雲林縣台西好像有在改變。」呂耀中說:「跟這邊的村長,跟這邊的年輕人,都會持續的想一起為這個地方努力。」

台西正在改變,海口庄地方誌,期待迎接未來的璀璨輝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