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八):神秘臥亞

綜合報導

  海上絲路的製作小組,在上一次來到了印度,而一提起印度,總覺得印度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國,不管是宗教的、文學的或藝術上,都有相當輝煌的成就,宗教在印度是非常複雜的,除了回教、佛教之外,甚至基督教在印度都有長遠的歷史,不但如此,印度也曾經是許多民族的殖民地,像阿拉伯人、希臘人、蒙古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都曾經統治過它,在基督教方面,基督教是由葡萄牙人傳來的,但耶穌教會沙勿略教士的傳教之下,從此就在印度西岸,流傳開來,當地有許多人就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本單元介紹臥亞這個基督教的城市,同時看看當地的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情景。

  從孟買開往臥亞的渡輪就要出發了,身穿紅色制服、戴著白帽的腳夫,正忙著將旅客的行李搬到船上,船艙裡的服務生,也忙碌而神情愉快地鋪著床,準備迎接新的一批旅客,曉古號今天大約載了上千名的旅客,他們大部分是從臥亞北上到孟買討生活的長工,難得返鄉一趟,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製作小組也一起搭上這條船,踏上印度西海岸之旅,這時候正好是復活節前夕,許多家族趕著回臥亞過節,老婦人手裡拿的聖經,是用當地的康貢根文寫成的,在她飽經風霜的臉上,浮現著安祥虔誠的神情。阿拉伯海上壯觀的落日餘暉中,傳來一陣輕脆悅耳的鈴聲,這名祈禱的男子是曉古號上的廚師,早晚各一次的禱告,是他職責中不可缺的一環。

  晚上九點過後,旅客大多都已就寢,只有引擎仍然不眠不休地轉動著,破浪前進。

  傳說大約在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從遙遠的西方來到了印度,他就是聖多馬,是基督的第十二位弟子,此後又經過一千五百年,才有兩位西方人,循著聖多馬的足跡來到印度,其中一人就是新航路的發現者,葡萄牙人達伽馬,另一人是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製作小組為了追蹤這三人的足跡,而來到印度的西海岸,在一片蒼翠茂盛的椰子林後面,就是此行的第一站~臥亞,昔日沿著海上絲路,希臘,羅馬商人東行到加爾各答及交趾,阿拉伯、中國商船到西方去,都曾在這裡歇腳避風,臥亞是印度洋上過往船隻的定心丸。

  曉古號在第二天滿潮的時候,駛進了臥亞首府帕納吉港,但這裡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臥亞,指的是老臥亞,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阿爾布克爾克率領一支精良的艦隊,一舉攻下了現在的老臥亞,趕走了回教徒,此後整整四百五十年期間,臥亞一直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從這幅圖畫中,可以看出老臥亞過去神氣的模樣,假日買賣奴隸的市集上,珍珠、寶石、阿拉伯馬的交易,也挺熱絡的呢。這位衣著華麗的貴婦人,正要上教堂去。當時的葡萄牙人流行這麼一句話,「去過臥亞的人,不必去里斯本了」,如今,面積只有三公里平方大的老臥亞,是一幅寧靜的田園景色,大大小小的教堂和聚會所,是葡萄牙人留給臥亞的紀念品,這裡2/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在復活節前夕,家家戶戶都忙著釀酒。

  酒的原料是當地出產的蘋果,但也有用椰子來釀的,熟透的蘋果,肉質細軟,香氣濃郁,最適合做酒,而光光的腳丫子正是榨汁最方便的工具,石板上壓碎的果汁流進大桶後,要讓它發酵,這是蒸餾用的設備,經過幾次反覆蒸餾之後,就是香醇醉人的烈酒了。

  製作小組的醉翁之意卻不在此,臥亞跟其他印度城市比起來,之所以迷人的原因,就在於它受葡萄牙影響所呈現出的異國情調,這裡有許多戶人家,到現在都還收藏著,葡萄牙人愛不釋手的中國瓷器。

  但是葡萄牙人的生活方式,帶給臥亞人最深影響的,卻是基督教,在臥亞,家家戶戶都設有祭壇,對基督的信仰,成了當地人生活的重心,復活節前的禮拜五,老臥亞的街道上飄浮著肅穆而略帶哀傷的氣氛,自黃昏起,上千信徒就在市內繞行,以悼念代罪犧牲的基督耶穌,信徒臉上流露著哀傷,唱著詠嘆歌曲,幾百個聲音協韻有致,崇高中帶著渾厚嘹亮,相當感人。

  穿過老臥亞東郊的椰子林,有座小小的禮拜堂,當地人為了紀念沙勿略,把它叫做聖沙勿略禮拜堂,據說沙勿略非常喜歡這個靜謐的小禮拜堂,常常來這裡祈禱,當時33歲的沙勿略,憑著一股熱忱,遠走印度南部,麻六甲海峽一帶,甚至遠赴日本傳教,被尊為「東方的信使」。

  禮拜堂的四周,是聖保羅學院的廢墟,現在只剩下石門的殘骸,仍然屹立不搖,聖保羅學院建於一五四一年,專為培養印度及亞洲各地聖職人員而設立的,七年之後,沙勿略接下了校長的職務,此後學院迅速擴展,成為擁有教授88人,學生3000多人的大學院,被譽為「東方的知識寶庫」。好景不常,不久之後,臥亞一帶霍亂大為流行,後來赤痢,瘧疾也跟著蔓延起來,三十萬人口剩下不到兩萬人,聖保羅學院也終於化做廢墟,行政首府從老臥亞遷移到帕納吉去,黃金般的臥亞,從此湮沒於亂草荒野之中。

  沙勿略的遺體,被信徒們移到這座大教堂中安放,這座帶有愛奧尼亞式建築風味的大教堂,一六六三年曾被大火燒毀,一七八三年重建之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教堂正廳右側的小密室中央,放置著一具印度式的金棺,金棺裡面安放的正是聖人沙勿略的遺骸,多年來,一直保持得很好,凡是到這裡朝拜的人,都不可以背向祭壇,金棺每十年會開放給朝拜者參觀,只有這時候,才有機會瞻仰聖者的遺容。

  沙勿略的一生充滿苦難,在印度傳教時,他努力地與殖民地政府溝通,希望能讓印度人有好日子過,結果卻令他失望,在日本傳教時,番邦間彼此交戰,打得天昏地暗,他同樣地受到挫折,最後他把希望放在中國,但是才踏上廣州不到一個小時,就病倒了,而且從此一病不起,他的遺體後來運回臥亞安葬。

  沙勿略悲天憫人的胸懷,很令人敬佩,但是要不是達伽馬發現新航路,也許沙勿略就不會到東方來傳教了,不管是沙勿略也好,達伽馬也好,也不管他們的動機是為政治,還是為宗教,這些冒險家共同的精神支柱,就是十字架。

  下星期節目中,製作小組還要繼續追隨聖多馬等三人的腳步,往南航行,也邀請您跟我們一起踏上印度西海岸,尋訪兩千年前十字架東傳的史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