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二十):到泉州‧道泉州

綜合報導

  上星期海上絲路帶我們到泉州的外圍,今晚我們要進港去看這個刺桐之城,泉州因為有很多的刺桐花,所以又稱為「刺桐」,從唐朝以來就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儘管在外來文化的重重衝擊之下,今天泉州仍然保持了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這實在相當不容易,海上絲路的考古專家,要在泉州找尋過去東西貿易往來,各國商人齊集的遺跡,證明它的確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本單元介紹泉州的聚寶街,以及羅馬皇帝送給宋朝皇帝的禮物。

  搭乘和當年馬可波羅東遊所搭乘的,一模一樣的大帆船,沿著南中國海,穿過台灣海峽,進入東中國海再轉進泉州灣,最後沿著晉江逆流而上,我們終於到了「海上絲路」的出發點—泉州,

  泉州,這裡就是泉州城,海上絲路的考古學家來到城裡,準備仔細尋找當年海上絲路遺留下來的痕跡。晚春五月,泉州城裡一片火紅,泉州又叫「刺桐」,指的就是這種在城裡到處盛開的刺桐花。刺桐花傳來陣陣香氣,在南宋時期,從事海上貿易的各國人士,都知道中國有個港口叫刺桐,那裡是從海上東來進入中國的必經之地。

  中山路是泉州最熱鬧的一條大馬路,這是泉州國營百貨商場大拍賣的情景,拍賣場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因為要出清存貨,所以採用這種廉價拍賣的方式。

  第二天是星期天,製作小組來到了泉州的「南街禮拜堂」。禮拜堂裡,做禮拜的人正在唱著聖歌,泉州有五所基督教堂,信徒大約八千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會遭受了很大的迫害,到了西元一九七九年宗教解禁以後,教友才逐漸回到禮拜堂。

  當夜色籠罩古老的泉州港的時候,我們聽到了,傀儡戲的聲音,泉州人晚上最大的樂趣是看傀儡戲,即使在電視逐漸普及的今天,傀儡戲仍然廣受歡迎。中國傀儡戲的歷史相當久遠,其中又以泉州的傀儡戲最具代表性。泉州的傀儡戲是用線操控的,老師傅一個人可以同時控制三十二條線,這使得布偶的一舉一動更加逼真活潑,我們看到的這個「泉州傀儡戲團」,從十八歲的學徒到六十二歲的國寶級大師,一共有八十七個人,是個規模相當大的傀儡戲團,雖然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泉州的中國文化氣息依然濃厚。

  製作小組急於找到一些西方文化的遺跡,結果在碼頭附近,一條名叫「聚寶街」的小馬路上,終於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當地的嚮導告訴我們,當年聚寶街是一條國際大道,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信奉基督教的義大利人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都聚集在這條聚寶街上。如今聚寶街已無當年盛況,但是從那些充滿西洋風味的建築,我們依稀可以看出往昔海上絲路的熱鬧情景。

  泉州對外交流的另一個證據,是「清淨寺」和「開元寺」,「清淨寺」是中國最古老的回教寺院,當年阿拉伯人從海上絲路把回教教義帶進中國,據說當時光在泉州就有回教徒四萬多人,而如今,剩下不到四百人了。至於「開元寺」,則是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開元寺創建於唐朝,寺內牆壁上處處可見佛教的浮雕,其中不少雕刻可以證明,泉州確實是海上絲路的出發點。

  大雄寶殿裡的「獅身人面」浮雕,是明代從印度渡海而來的,本殿的石柱上,也有各種印度神像的浮雕,在本殿裡,製作小組的專家發現了,海上絲路的重要遺跡--「飛天」,在本殿的殿頂四周有二十四尊木雕「飛天」,「飛天」是梵文「妙音鳥」的意思,在印度有關佛教的傳說指出,這種想像中的鳥住在極樂世界,牠所發出的妙音令人百聽不厭,開元寺的妙音鳥都是人面鳥身,牠們展開雙翼,雙手向前,彷彿要飛天而去。

  這是大陸福建省所拍攝的紀錄片「宋代海船」,這部片子記錄的是,一九七四年在泉州灣發現七百年前宋代帆船的經過,經過兩個半月的挖掘,大陸的科學家確定這是一艘長二十四公尺、寬九公尺的中國古帆船,而從船上所載的陶瓷器皿和各種古錢、香料,考古學家更進一步推斷,這是一艘連絡泉州跟海外的宋代商船,在挖出來的貨物裡,有許多來自海上絲路,「海上絲路」的製作小組,曾經一一探訪過這些貨品的原產地,例如,船上的「胡椒」產於印度的西海岸,「乳香」是一種凝結以後像珍珠一樣的白色樹汁,產於阿拉伯,而產於東南亞的「香木」,則是中國歷代皇室最喜歡的建材,船上還發現了,當時羅馬皇帝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玳瑁,這是登記貨主姓名的標籤,上面寫著「亞哩」,應該是個阿拉伯人的名字,「山中」大概是日本人了。

  船上起出的貨物多達十四種,重達兩噸,可見當時海上交易的熱絡,製作小組的帆船在南風吹送下離開泉州,駛向海上絲路的另一個大港--寧波,從泉州到寧波得在海上航行三天。寧波從唐朝開始就是對日本貿易的主要港口,當年日本派來中國學習文化的「遣唐使」,就是從這裡上岸的,寧波物產豐盛,人口六十萬,是天然良港,有「小上海」之稱,由於長期受日本統治影響,寧波的建築隱約透露出東洋色彩,鋪著黑瓦的屋頂,流過市區的運河,存放糧食的倉庫,處處可見日本文化的影子。

  這兒是寧波東郊的「阿育王寺」,阿育王寺裡,唐代高僧鑑真的銅像靜靜的立在一角,鑑真曾經三次渡海到日本弘揚佛法,第三次赴日的時候,鑑真的帆船在寧波外海遇到暴風雨,幸好被官船救起,暫時棲身在阿育王寺,除了鑑真以外,還有一位日本僧人慧鍔的故事,慧鍔在中國完成修行搭船回日本,船離開寧波港不久,海面突然風浪大作,又生出無數鐵蓮花阻止船隻前進,慧鍔認為是觀音菩薩不讓他離開中國,當下他許願要在中國立寺供養,果然立刻風平浪靜,慧鍔的船也駛到了普陀山。

  

  慧鍔在普陀山蓋了一間小寺院供奉觀音,而今天,這裡已經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普陀山是個面積不到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島,全盛時期普陀山有兩百多座寺院,一萬多名僧侶,「法雨寺」是重要的一座寺廟,.,法雨寺八十歲的住持「妙善」,帶領僧侶開始了一天的晚課。

  從普陀山再往東就是日本了,但是製作小組仍然要往西深入中國大陸,繼續海上絲路的探險旅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