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宣言誕生地 走進塞奇林郝夫宮

波茨坦宣言誕生地 走進塞奇林郝夫宮 | 華視新聞

蒲依婕 張容輔 專題報導  / 德國

位在德國柏林北郊的波茨坦,是普魯士國王和王室的夏宮所在地,而這座城市不僅風景優美,也有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波茨坦的塞奇林郝夫宮,就是二戰後期,同盟國達成波茨坦宣言的地方,內容也提到台灣。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間諜橋》把美蘇之間緊張詭譎的氣氛發揮地淋漓盡致,電影中,美蘇交換人質的橋梁就是橫跨哈韋爾河的格林尼克橋,這座鐵橋連接柏林與布蘭登堡邦的首府波茨坦。

波茨坦過去屬於東德,風景優美擁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而塞奇林郝夫宮是讓這座城市聲名大噪的原因之一,就建築來看,塞奇林郝夫宮並不是典型的宮殿,而是英國鄉村別墅風格,它是普魯士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送給兒子的禮物,而塞奇林郝夫宮之所以出名,除了建築倖免於戰火之外,還有這個原因。

二戰後期,同盟國在這裡簽署了知名的波茨坦宣言,決定納粹德國戰敗後,德國未來被分裂的命運,並且對日本帝國下最後通牒,以及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避免未來再有軍國主義,當時與會的有時任蘇聯總書記史達林、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

會議期間,昔日皇室成員生活的地方被改造成三巨頭的房間,大廳成了會議室,中間擺了一張大圓桌,最後在1945年7月26號,美中英共同發表了波茨坦宣言,沒有與會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也在宣言中簽了字,之後蘇聯對日本宣戰後,宣言中也補上了史達林的名字。

波茨坦宣言中,重申履行開羅宣言,也就是日本應該把東北四省台灣澎湖歸還給中華民國,有機會造訪波茨坦,不妨在塞奇林郝夫宮稍作停留,感受一下這裡的歷史氛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