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1 23:00

想救更多病人 陳階曉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救人是醫師的天職。但如果救人途中發現工具不夠,該怎麼辦呢?台灣醫材長期仰賴進口,北港媽祖醫院的泌尿科醫師陳階曉,不甘於此,為了救更多的病人,帶來更多的改變,他加入政府推動的醫材人才培訓計劃,學成歸國後,去年開始學習創業,把創意變成商品。只是時間寶貴的醫師,如何在創業路上匍匐前進,填補台灣生技產業缺乏的跨領域人才,帶您來看這位醫師創大業的故事。

  這對父母推著腦性麻痺的孩子,來到雲林馬祖醫院,找新療法,找新醫術。找孩子未來的希望。他們聽說這裡的醫師,擅長實驗新科技,專門在製造奇蹟。左邊的這位是媽祖醫院院長林欣榮,是所謂的醫師發明家,擁有四五十項專利。而右邊的年輕醫師陳階曉,把發明家角色進階,他是醫師創業家,把自己的研究發明,變成商品。而他的創業是這麼開始的。因為想救更多的病人,年新近兩百五十萬的林階曉兩年前向醫院提出要求,要留職停薪前往美國,學習生技創業。

  陳階曉參與的是國科會和史丹福大學共同催生的「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簡稱STB,培訓地點在生技發展重鎮的矽谷。而這個計劃,不僅豐富他的創業技能和產業人脈,更重要的是,讓他找到了共同圓夢的夥伴。這三位六年級生,透過STB在矽谷認識,一拍即合,也成功募資兩千萬元,去年攜手創辦安盛生科。相同的醫材創業夢,把一位醫師、一位工程師和前醫材公司主管,組成各自獨立又完美互補的鐵三角。

  醫學和工程的交界處,正是台灣的新機會。三位跨領域人才,帶領着平均年齡25歲的年輕團隊,承襲着STB傳授的重要精神,永遠從市場角度找機會。約十人團隊過去一年來,研究市面上數百個血糖機,做過上萬次的血糖測試,要找出全球三億五千萬糖尿病患者的市場缺口。這個糖果大小的小銀盒,就是他們一決勝負的產品,結合智慧型手機,用精品規格製造,要創造比傳統血糖機更高的毛利,預計明年上市,首戰進攻歐洲市場。

  STB計畫猶如四十年前RCA的複製,當時台灣派十九位專業人才赴美,包括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人,到美國RCA公司學習半導體製程技術,進而開啟了台灣科技產業的輝煌年代。如今,培訓超過三十位醫學和工程菁英的STB計畫,已邁入第六年,跳脫代工框架,促進頂尖人才的跨界合作,這也正是台灣急需的新創業模式。但願意踏出舒 適圈來創業的醫師,卻是少之又少。

  要怎麼說服以醫師兒子為傲的父母,同意創業,意外的這是陳階曉創業路上,最難的事情。的確,這群台灣最頂尖的菁英,擁有社會的高期待與穩定高收入,脫下白袍創業?很多人無法想像。父母的妥協,是因為懂了孩子的熱情。

  其實,陳階曉的冒險基因就是遺傳自父母。國小時,父親做裝潢業被倒債,透過市場擺攤創業再站起來,近幾年又開起了花圃賣花,學習父母從無到有的拓荒精神,才練就了他創造和觀察市場的功力。從擺攤賣衣服,穿上白袍行醫,現在再四處募資創業。38歲的陳階曉人生不斷地挑戰。那如果創業失敗了怎麼辦呢?創業後,維持醫師臨床的敏銳度,陳階曉仍繼續行醫,只能利用下班時間,在雲林醫院和台北辦公室兩邊奔波。

  白袍醫師,可能成為新一波台灣生技創業的推手嗎?時間、機會成本和對管理的不熟悉是一大問題。跨領域合作是唯一解方。更多的STB複製模式開始在台灣發芽。在交通大學的「生醫創新與設計」課程上,有十幾位來自台大,榮總等的醫師們,和EMBA老闆們,還有工科博士生,正在攜手尋找台灣醫材科技的未來。此時正是醫師創業的新契機,不僅讓競逐著健保有限的大餅的醫師,有了新出路,也可改善台灣醫療器材仰賴進口的困境,更可讓數以萬計的病患,找到期待新生命的機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