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為何報不準? | 華視新聞](https://static.cts.com.tw/news/photo/cts/201507/201507251640752_l.jpg)
吳德榮 / 台北市
「聖嬰現象」是海氣交互作用產生,因此需要有足夠代表性的「大氣邊界層資料」以及「海洋表層資料」,提供數值預報模式當作起算(初始)資料,讓超級電腦得以去運算未來海溫的分布。以今天的條件而言,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因為資料量是明顯不足的,氣象界雖然不斷在這方面投注研究及努力,包括觀測資料的增加及衛星遙測資料的應用,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西太平洋,過去大家都只重視「海溫距平」(海溫與海溫平均值的差距),當海水偏暖引發西風,西風又造成暖海水的東移。但現在也逐漸瞭解到「海水躍層」(thermocline)的混合作用,影響海表面的溫度,會影響「聖嬰現象」的發展,這也說明為何去年預測的強聖嬰(圖1),一直沒有出現的可能原因,但是「海水躍層」的分布資料更是難以完整獲取。所以以當前的條件,電腦所模擬的「聖嬰現象」,祂到底是「強」是「弱」,都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今天的氛圍,不只「全球暖化」被妖魔化,「聖嬰」也被「汙名化」。首先我們應該先瞭解「聖嬰現象」會對台灣造成啥影響(圖2),世界上有些國家受到的影響確實很大,但台灣不是。有無必要跟隨炒作「聖嬰」議題,造成恐慌,是值得深思的。
既然視「聖嬰」為威脅,如何防範?還是要回到「不確定性預報與風險管理」的觀念。首先要先知道「強聖嬰」發生的機率是多少?再來就要評估花費/災損(cost/loss)的比值,「花費」是指防範措施的費用,「災損」是指強聖嬰發生而未採防範的損失。當預報發生的機率,大於cost/loss時,就該做好防範的措施。以目前的情境而言,問題在於「強聖嬰」會帶來什麼「災損」?搞不清楚,只有危言聳聽。如果以圖2觀念模式呈現的,台灣不受影響,分母(災損)很小,因此花費除以災損,數字很大,預報機率遠低於它,故「風險決策」就是不採取措施。所以重點在於「強聖嬰」到底會給台灣帶來什麼危害?這個問題不分析清楚,是無法作任何事,只能窮緊張而己!
![聖嬰為何報不準? | 圖2: 上圖為6至8月,聖嬰年遙相關,馬來西亞、印尼為乾燥區,中太平洋潮濕,台灣不受影響。下圖為12至2月,西北太平洋沿有偏暖訊號,美國東南部溼冷。但前題是「強聖嬰」才會有比較好的相關。即使如此,似乎台灣都不在主要影響區。](https://static.cts.com.tw/news/photo/cts/201507/20150725-97693_bm.jpg)
![聖嬰為何報不準? | 圖1:去(2014)年3月「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電腦模擬未來半年中太平洋海溫,每個模擬(紅線)的結果都顯示將有「強聖嬰」形成,其他國家的作業中心的結果亦類似。但實際觀測的結果(藍點線)則未發生,誤差很大。 「聖嬰」的定義:當赤道太平洋附近( 北緯5°至南緯5°、西經170-120°)3個月移動平均的海溫指標連續5個月比平均值高0.5℃時,就符合定義。](https://static.cts.com.tw/news/photo/cts/201507/20150725-97694_bm.jpg)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